“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房地产价值占社会净资产比重基本在50%左右,有的更高,而中国还不到40%。考虑到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人对于‘有家得有房’的执念,以及数字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发展或将推高土地要素相对价格,中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大空间,房地产‘顶峰论’站不住脚。”12月15日,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以下简称《国家资产负债表》)新书发布暨探索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高层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作上述发言。
《国家资产负债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团队编撰,今年是第五本专著,其他四本的发布时间分别为2013年、2015年、2018年、202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成果形式从最初的仅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到每季度推出一期宏观杠杆率报告、每两年出版一部国家资产负债表专著、编制非金融部门资金流量表等,研究领域延伸至财富、收入分配、债务可持续性等方面。“资产负债表不仅是一个核算结果,更是一种研究分析方法,它将资产和负债从应收应付的角度入账,与传统的实收实付方法不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和结果。”
根据研究团队的总结,今年本书一个重要发现是,中国资产积累与负债积累呈现同步特征,但在未来也可能出现分离。
《国家资产负债表》指出,一方面,1978—2022年中国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5%和15.9%,体现出资产—负债扩张的同步性。虽然负债增速略高于资产增速,但总资产远远大于总负债,从而最终保有较大规模的净资产。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中国资产—负债扩张也可能出现分离。“‘同步’意味着负债积累的同时有相应的资产积累,因此不必过于担心债务风险;‘分离’则意味着传统发展模式到了转型的时候,大量负债积累可能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因而并不对应着资产形成,或将导致债务风险加大。为此,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张晓晶说。
此外,本书从资产负债表视角看房地产财富的长期演进规律,有力驳斥了中国房地产“顶峰论”。根据长时段的各国资产负债表数据,自18世纪以来,房地产(房产+地产)价值占社会净资产的比重大体处于攀升态势,二战以来尤甚。这表明中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结合自身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经历,分享了其关于国家财富衡量及资产负债管理的观点。
刘俏认为,当前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未来可以关注不同部门(政府、居民、企业)资产增长的差异性及其背后的原因,尤其是资产收益率的分布与收入情。“同时要提高对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建议继续推动地方政府层面的资产负债表编制,完善管理框架,以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和灵活性。”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在论坛上表示,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打破“投资是积累,消费是消耗”的思维定式,拉长时间看,消费会带来对企业的新需求,从而带来产业创新和发展,以及技术上的更多积累。因此,消费也可能带来积累;相反,如果投资带来亏损,这样的额外投资其实会摧毁价值。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充分体现出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宏观经济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