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近日,咸阳礼泉县苏先生向媒体反映,其放弃年薪50万元的工作,投入900万元返乡承租千亩农田搞规模化种植,却被光伏桩“鸠占鹊巢”,部分麦苗也被铲除、践踏,好好的乡村发展美事演变成一桩糟心闹剧。
当地村书记解释称,这是村民把地承包给苏先生后,转又承包给光伏企业,导致“一地二嫁”的。目前,他们虽已召集各方协商调解,承诺会多退少补,但背后问题却错综复杂,暴露出土地流转漏洞、基层监管缺失等农村营商环境“短板弱项”。
纵观这一乱象,部分村民看似因一地双租获取了利益,实则是饮鸩止渴。这种行为严重背离了契约精神,不仅让返乡创业者的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更对乡村投资的口碑造成了沉重打击。长此以往,优质项目必然会对该地绕路而行,乡村的产业振兴与经济多元化发展规划将化为泡影,最终损害的是村民的根本利益与乡村的整体发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设施占用耕地的行为,明显违反了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相关规定,对粮食安全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直接威胁。即便后续采取“协商”“多退少补”等措施亡羊补牢,耕地遭受破坏后的生态创伤亦难以在短时间内愈合,粮食产能下降的潜在风险依然如高悬之剑,时刻威胁着农业生产与社会稳定。
当地基层政府在此事中难辞其咎。土地流转本应遵循严格的规范与程序,而此次光伏租金经由政府与村委会层层转手却出现严重失察,最终导致乱象滋生。这深刻反映出乡村治理体系存在漏洞,缺乏严谨科学的规划、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以及合理有效的决策流程。部分行政行为呈现出“家长式”的随意性,也致使权力与责任出现失衡,既定规则失去效力,难以适应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对高效、规范、法治的治理环境要求。
当前,各地为吸引返乡创业人才与项目,纷纷出台税收减免、资金补贴、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然而,诸如此类的失信行为却足以使之前政策善意与努力功亏一篑,让那些跃跃欲试的创业者们心生疑虑、望而却步。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而农田“一地二嫁”事件,并非首次发生,此前多地曾出现类似土地纠纷,揭示乡村治理与土地管理积弊。当务之急是严肃问责,成立专项调查组,针对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审批流程、监管环节以及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全面彻查。对于那些在土地流转中违规操作、玩忽职守、利益输送的官员,依法依规予以严惩,彰显政府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的决心。
严肃问责之后,制定和完善详细、可操作的土地流转规范细则,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边界,让土地流转有章可循,此乃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应积极借助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前沿科技利器,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全方位实时监测土地流转过程。一旦发现土地违规使用、重复流转等异常情况,立即启动调查处置程序,及时纠正偏差,彻底阻绝乱象蔓延。
唯有在良好营商环境的有力支撑下,乡村才会真正成为干事创业的理想热土、返乡投资的潜在归属,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投身其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方能早日照进现实。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