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10年来,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从不足6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4万亿元。
那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京津冀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如何?
近日,北京工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制造业发展报告(2024):新征程的新型工业化》(下称“蓝皮书”),分析了京津冀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
蓝皮书称,京津冀区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天津、河北传统产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2023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是2014年的1.8倍,十年来年均增速为5.5%;京津冀三地年均增速分别为5.6%、4.5%、5.9%,河北增长最快。
“2014~2018年是三地发展的阵痛期,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天津受GDP挤水分去虚高、石化爆炸等影响,处于深度调整期;河北着力化解钢铁、水泥、煤炭等过剩产能,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京津冀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经历了一个下降的过程。”蓝皮书称,2018年后,京津冀工业增加值占比趋于稳定,保持在6.4%上下。2023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贡献率达87.8%。受益于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呈两位数增长。
经过10年发展,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布局逐步进入从疏解承接转向共谋增量的新阶段。
三地深度参与编制并推动出台国家层面的“十四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以“六链五群”为协同发力点,加快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
“六链”即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五群”即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蓝皮书称,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入选工信部首批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产值规模均占全国20%以上,还有三个产业集群正处于组织创建阶段。
在产业布局方面,三地明确分工、定位。例如,在谋划氢能产业廊道布局方面,结合京张承绿色算力和绿色能源产业廊道、京保石新能源装备产业廊道建设,促进氢能规模化、协同化布局。北部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延庆等地的可再生资源优势,组织绿氢制备项目建设,建设制氢、输氢和配套装备产业廊道;南部充分利用大兴区、房山区、经开区、保定市、石家庄市等在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和氢能供应装备领域形成的产业基础和应用示范效应,布局一批系统集成与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建设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廊道。
“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并且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集成电路产业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目前正处于加快集群一体化进程、提升集群产业链水平、促进集群协同创新阶段。”蓝皮书称,未来三地产业将更加聚焦“六链五群”总体布局,形成产业协同新格局。
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京津冀同时需要面对发展阶梯差异明显的现实。“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梯度落差较大,制约了区域内产业的同步性和互补性,特别是河北经济实力相对不足,吸引和承接高端产业时,显现出较大局限性。”蓝皮书分析称,北京已经走过了后工业化阶段,优势产业为产业链上游的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天津正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即传统产业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渡阶段;河北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优势产业主要是位于产业链中低端的钢铁、煤炭、建筑等高耗能传统制造业。
关于协同发展的制约和局限,蓝皮书举例称,京津冀三地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规划布局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态势,河北和天津产业相似度较高,津冀两地间、河北各地间的产业竞争多于产业协作;京津冀缺少整合和引领区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带动产业发展。
就推进京津冀新型工业化,蓝皮书给出了对策和建议。例如,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强基”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能力;明确功能定位,北京定位基础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天津着重创新应用,河北侧重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形成互补发展态势;打造大空间尺度的京津冀跨区域新兴产业链集群,避免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和路径依赖;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先进制造业“隐形冠军”,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快速梯次成长。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