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重塑能源(02570.HK)正式登陆港股。上市首日,该公司报收147.10港元,微涨0.07%,市值为127亿港元。
重塑能源的上市之路历时近四年。本次港股IPO,该公司募集资金7.1亿港元。公开资料显示,重塑能源主营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装备等。在本次IPO中,九江市国资委旗下九江鼎创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约3亿港元。
在当前氢能产业盈利承压、氢能公司融资不易的情况下,重塑能源挂牌港股交易,让行业看到了借道港股上市的可行性。至此,国内氢燃料电池主要厂商亿华通(02402.HK)、国鸿氢能(09663.HK)重塑能源,以及氢能设备厂商国富氢能(02582.HK)均齐聚港股。
氢能独角兽获“及时雨”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中国氢能科技公司,重塑能源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不仅自主研发并大规模生产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如电堆、膜电极和双极板,并在氢能技术领域持续进行投入,形成了从制氢到氢能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由于当前氢能产业商业化进程处于起步阶段,氢能公司起初并不能摆脱“烧钱模式”,重塑能源也不例外。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22年间,重塑能源共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39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高瓴资本、中银投资、中国石化、一汽解放、宇通集团、君联资本、国家制造业基金和丰田通商等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为其后续的发展和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IPO前,重塑能源的主要股东包括创始人林琦持股14.55%,其次中石化资本持股14.33%。
按2023年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销售输出功率计算,重塑能源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23.8%。其中该公司在重卡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按2023年重卡搭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销售输出功率和总销售额计,重塑能源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2.4%和29.4%。
值得注意的是,重塑能源也在积极地布局海外市场,已与日本丰田汽车、德国舍弗勒集团等多家知名国际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国际业务现已覆盖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市场。
然而,尽管作为行业领头羊,重塑能源也如其他氢能公司一样面临着盈利压力。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重塑能源实现营业收入8.9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8.07%;亏损约5.29亿元。而2024年前五个月,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252.1万元,亏损额达到4.09亿元,同比去年有所扩大。
对于亏损原因,重塑能源解释,主要是报告期内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导致开支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确认贸易应收款项重大减值损失,以及燃料电池系统向高功率方向的快速迭代及市场价格下跌共同导致重大存货减值损失所致。
通过此次港股IPO,重塑能源净募资约6.66亿港元,可谓是获得一场及时雨。按照资金用途,该公司将绝大部分资金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活动及扩产提供资金,剩下的资金则用于氢能装备的扩产和海外市场业务的拓展。
市值暂时领跑港股氢能公司
上市首日,重塑能源股价一度破发,最低145.10港元。而截至收盘,该公司市值127亿港元,市值暂时领跑港股氢能公司。同日,亿华通、国鸿氢能、国富氢能的市值分别为50亿港元、59亿港元、104亿港元。
当前,内地公司赴港上市热度显著。证监会官网披露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年内已有139家企业获得了备案通知书。此外,目前还有129家企业已提交备案材料,在等待获取备案通知书的过程中。
在此背景下,借道港股上市成为当前氢能公司实现上市融资的主要选择。
按照时间线,2023年1月,亿华通率先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氢能第一股。上市首日,亿华通则是遭遇破发,报收59.95港元,不足60港元的发行价。
2023年12月,国鸿氢能成为继亿华通之后第二家港股上市的内地氢能公司。相较于亿华通的首发表现,国鸿氢能可谓是“惊心动魄”——盘初该公司股价一度大跌超过26%,收盘则微涨至19.80港元,总市值超100亿港元。
而在今年11月,国富氢能成为第三家港股IPO成功的内地氢能公司。但不同于亿华通和国鸿氢能,国富氢能上市首日盘中一度大涨超过32%。截至当日收盘,该公司股价收涨20%,报收78港元。
重塑能源的上市,再度表明港股市场将成为内地氢能公司融资的重要渠道。
尽管当前A股针对氢能公司上市把关条件十分严格,但是目前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仍要获得政策的体系化驱动。在地方层面,据统计,2024年我国共有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不同侧重点发展氢能。而在宏观层面,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为氢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推动氢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通过,氢能作为能源的地位获得法律明确。《能源法》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规划和管理体系,为氢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和法律基础,这也为氢能行业注入了更大的信心。
但需指出的是,当前氢能产业仍然处于迈向行业盈利的“黎明前的黑夜”,面临着降本和技术瓶颈。这包括,氢燃料电池和绿氢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且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同时,氢能的储存和运输技术能源效率低、能耗损失大、运输成本较高,与国外仍存在技术差距。
聚焦已实现港股上市的上述四家氢能企业的业绩表现,可以发现挑战依旧存在。根据近期披露的财务数据,亿华通、国鸿氢能、国富氢能以及重塑能源目前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因此,从短期来看,绝大部分氢能公司还需要融资输血度过“寒冬”。
所幸的是,根据业内统计数据,氢能产业的融资事件数量和融资金额均保持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氢能融资有15起,超过亿元的有4起。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