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以下简称《指南(2024)》)(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提出目标,到2026年,制修订100项以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中则智库创始人陈智国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细胞和典型标杆,《指南(2024)》明确了智能工厂的建设标准,从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物流、集成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有助于各行各业便利化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标准化建设,助推有实力、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创建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为建设更多“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等提供基础支撑,带动我国制造业整体向数智化迈进。
更好适应当前和未来智能制造需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指南(2024)》旨在进一步强化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相比前几版,《指南(2024)》更加系统地完善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框架,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传统部分。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广泛应用,《指南(2024)》更加注重对技术创新的适应性,提出了更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相关的标准,以支持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南(2024)》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郑磊说:“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通过参与标准制定,可以进一步优化智能工厂标准和相关操作流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采集、建模、分析和决策,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状态描述、规律洞察和预测优化。这种数据驱动的增强研发范式和生产过程智能优化,可以推动研发创新范式从实物试验验证转向虚拟仿真优化,以及基于数据的设计空间探索和敏捷迭代开发。”
将我国智能制造经验推向国际舞台
在《指南(2024)》的总体要求中,还明确了“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统筹推进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分享成熟中国标准化方案,共同制定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等。
郑磊表示,《指南(2024)》结合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基础差,行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用性,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制定与产业化,加强与先进制造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沟通,适时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同时,将适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国际标准适时转化为国家标准,建立兼容性好、开放性强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中,确保标准的国际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是支持我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关键。这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将国际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和技术引入我国,同时将我国智能制造经验推向国际舞台。”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