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AI大模型还没有正式成为新一轮手机换机驱动力,但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的补贴政策正在加速国内手机市场的温和复苏。
近日,包括江苏、贵州在内的省份陆续落地手机补贴政策并加大对3C产品的促销力度。以江苏省为例,在补贴名录中新增了7类3C产品和20类家电商品,可补贴产品成交价格的15%,这一措施引发了市场的积极反响。
但也可以看到,5G手机每月的市场出货量已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九成以上,5G换机窗口期已经来到最后时段。
对于当下的市场形势,调研机构IDC中国区副总裁王吉平表示,中国市场仍有10亿台手机保有量,这意味着仍有大周期下的换机机会。
但回顾智能手机市场发展,2016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来到4.67亿台的巅峰,今年市场出货量约为2.86亿台,销量较高峰期仍有较大幅度下滑。
各地加速补贴落地
11月26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发布《3C数码产品补贴专项活动操作指引》,对新增的7类3C产品和20类家电商品给予15%补贴,3C产品最高优惠1500元,时间为11月27日至12月31日,补贴用完则提前结束,补贴额度未公布,仅限线下购买补贴。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在11月27日印发《贵州省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在已支持的17类家电产品和12类家居商品换新促销基础上,将国产手机、平板电脑等更多高质量消费品纳入以旧换新支持范围。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发布“图文实况”,跨城前往上述两个省份购买手机,部分机型经过补贴后降价达到1000元以上。“华为Pura70 pro 512补贴后4600不到,比京东官方商城上少了快1300元。”一消费者对记者说。
除了江苏和贵州外,此前广东、湖北、天津以及海南等地也开展了消费电子补贴活动。比如广东对于个人消费者购买的平板、智能穿戴设备等,订单金额超过500元的,可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0%享受一次性立减补贴,每件补贴不超过1000元。海南则对相关电子产品每单补贴10%至最高1000元,支持线上购买,覆盖国内外品牌。
“随着国家提振消费的一揽子政策出台,直接促进了电子消费市场增长。”IDC认为,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确定了“以旧换新”的三个方向和11个产品类别,而8月商务部等七部门明确了资金使用框架并落地后,北京等地的消费者已经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上述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3%,2024全年预计增长5%。其中线下渠道出货量占30.4%,线上渠道出货量占48.6%。
“此外,长期看新技术对手机行业仍有诸多驱动。”王吉平对记者表示,人工智能是重要、长远的发展方向。预计到2025年,全球市场中有1/3的手机将是新一代AI手机,也即NPU大于30Tops运算能力的手机;到2028年国内市场新一代AI手机占比将超过80%。
5G手机出货已占九成
从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至今5G发展已经走过五年时间。在工信部12月3日公布的数据中,全国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60%,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达56.1%,重点城市平均5G个人用户普及率已经达到87.6%。
从手机产品来看,我国5G手机的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967.4万部,同比增长1.8%,其中,5G手机出货量为2672.2万部,同比增长1.1%,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90.1%。
而在今年前十个月,5G手机出货达到2.14亿部,同比增长13.6%,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5.5%。对比去年前十个月,5G手机出货量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1.9%,有接近4个点的提升。
天风证券认为,政策持续刺激,消费电子产品以旧换新有望带动消费电子需求释放,而软硬件创新持续催化。华安证券则表示,AI大模型叠加消费电子补贴或将激发手机和消费电子换机动力。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乐观看待后续补贴政策的进一步推出,一方面扩大补贴品类,纳入手机、AIoT等品类,并在两会前后启动,另一方面延长补贴时间,有望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进入景气周期,聚焦产业链,IC设计以及相对重资产的零部件值得关注。
目前,相关上市公司中,思特威的智能手机CIS产品覆盖了目前手机市场的主流需求。昀冢科技与业内领先的摄像头模组以及马达企业合作,终端应用于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传音等主流品牌智能手机中。卓翼科技主业是提供网络通讯、消费电子以及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
但截至4日当天收盘,消费电子股股价有所下挫,思特威跌2.03%,昀冢科技跌3.52%,卓翼科技跌3.02%。
“在生成式AI、行业周期等因素影响下,手机供应链产品价格上涨明显,其中由于搭载大型语言模型,AI设备需要大量存储内容,手机的主要元器件处理器(系统级芯片)、内存等价格上涨最为显著,这些都会造成供应链的不确定性。”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林科宇(Ivan Lam)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关键硬件的制造成本本身就较高,这也会对手机厂商在成本把控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分析师看来,芯片涨价对不同规模的手机厂商影响将会持续。虽然大型厂商凭借规模优势、资金实力和较强的供应链议价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承受成本上涨压力,但中小手机厂商则面临更大困境:一方面难以承受成本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涨价可能使其失去性价比优势,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生存空间受到挑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