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这已是连续第四个月指数上升。
从13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有上升,指数升幅在0.2至1.7个百分点之间;原材料库存指数持平;而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则出现下降,指数降幅在0.2至3.6个百分点之间。
受访专家表示,需求回暖成为当前制造业PMI指数改善的主要动力,但是上下游价格指数同步回落表明“供强需弱”的格局仍在持续,也不利于企业盈利的恢复。伴随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显效,以及各地年底“拼经济”,12月制造业PMI指数有望继续保持扩张,四季度经济的景气度也会明显改善。
需求重回扩张增长
本月最明显的改善来自于需求方面。11月份,新订单指数为50.8%,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这也是自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显示市场需求持续改善,当前呈现加快回升态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新订单指数对当月整体制造业PMI指数改善贡献最大。背后是在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力下,11月汽车销量、楼市成交量、基建施工数据都有明显改善。其中,7月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正在刺激汽车销量高增;11月下旬契税等房地产交易环节减税政策全面落地,一、二线城市楼市成交量再度冲高,扭转了11月上、中旬楼市降温势头;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年底前要形成实物工作量,则是当月基建施工数据上行的主要原因。最后,高频数据显示近期出口也继续处于较强状态。总体上看,这些都对11月制造业需求端形成较强拉动。
与此同时,在市场需求改善过程中,制造业生产端也受到带动,11月生产指数上升至52.4%,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11月通用设备、汽车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54.0%以上,产需较快释放;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专用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则均低于临界点。在制造业生产和市场需求改善的带动下,近期企业采购活动也有所加快,11月采购量指数升至扩张区间,为51%。
不过,11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上升0.8个百分点至48.1%,外需仍在收缩区间。
“当前外需韧性较强,也不排除美国大选结束后,接下来中美经贸关系变数加大,一些美国进口商提前下单。”王青提醒,下半年以来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已连续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这意味着外需放缓势头已经形成,后期出口增速回落是大方向。
上下游价格同步走低
在多项指标回升的同时,11月制造业PMI中的两个价格指数都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其中,出厂价格指数回落2.2个百分点至47.7%,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回落3.6个百分点,降至49.8%,再度进入收缩区间。
王青进一步分析,这一方面与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向国内传导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近期国内钢铁、煤炭、化工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影响。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则认为,价格下行波动反映出企业原材料成本有所下降,但供求矛盾仍需重点关注,上下游价格联动下行也不利企业效益恢复。
“价格类指数均有下降,表明供大于求的总量失衡问题仍在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指出,目前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仍在60%以上,小企业订单指数仍在荣枯线以下。需求不足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制约仍然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增量政策效果,特别要加强政府公共产品投资对企业订单的有效带动,加快巩固和增强经济底部回升动能。
展望后续,王青认为,伴随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显效,以及各地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在年底前发力稳增长,12月制造业PMI指数有望继续保持在50.4%左右,将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这意味着与三季度相比,四季度宏观经济景气度会明显改善,四季度GDP同比有望达到5.3%左右,增速较三季度上行0.7个百分点,进而确保顺利完成全年“5.0%左右”的GDP增长目标。
“宏观经济能否就此摆脱下行压力,关键在于房地产市场能否较快实现趋势性止跌回稳,以及2025年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是否会出现重大变化,而逆周期调节政策适时加力,将为后期制造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景气度形成重要支撑。”王青说。
文韬指出,目前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执行力度持续加大,效果不断显现。低空经济、冰雪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也逐步启动,为经济贡献了新的增长动力。企业信心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7%,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上升,后市预期也将加快上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