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40年,凭借出色的产品力与极佳的口碑,上汽大众在中国市场打下坚实基础盘,其背后不仅以精进的研发技术与高品质作为支撑,更离不开持续优化与不断完善的供应商体系。40年来,众多供应商在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中做强做大,作为“链主”的上汽大众,其相关团队也深入合作伙伴一线作业流程中,双方形成平等互信、资源共享的新团队,并针对中国家庭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和升级迭代。上汽大众与众多供应商相伴相扶,逐步促进产业体系的建立及快速成熟。
聚“链”成林
1993年,桑塔纳轿车创造中国首个年产10万辆“神话”,其见证中国汽车制造业转折点的到来,带动中国汽车零部件加工业的发展,由此翻开中国汽车供应链发展新篇章。
事实上,在国产桑塔纳生产初期,上汽大众的产能却捉襟见肘,无法满足愈加旺盛的市场需求。彼时,由于CKD(全散件组装)生产方式过度依赖海外零部件,如零部件短缺即直接影响整车生产,同时由于当时国内尚未建立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线,上汽大众也面临生产力不足的压力。
1983年,首辆国产桑塔纳下线是由上汽大众工人师傅葫芦吊、锉刀、榔头等工具拼装而来。有德国媒体曾报道称,“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在没有汽车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中生产国产汽车,就像在沙子上建立的城堡,始终不牢靠。因此,提高汽车制造的国产化率、摆脱CKD组装、建立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上汽大众需要攻克的难题。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一缺技术,二缺钱”,提高国产化率必须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但高额的改造费用成为制约提高国产化率的最大障碍。为此,1988年“国产化基金”正式设立,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同年,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成员共同成立“桑塔纳共同体”。
在企业内部,上汽大众从德国大众聘请20多位退休工程师培训和指导零部件生产,严格按照德方的“六道关口”,实现零部件国产化100%合格。彼时,如果国内本土零部件工厂想成为上汽大众的供应商,就必须按照德国标准重新改造,在零部件经过德国标准测试后才能通过考察,这也帮助供应商迅速成长。1986—1991年,能够满足德方质量标准的上汽大众供应商从1家迅速增至127家。
在此过程中,上汽大众逐步建立起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在零部件方面,中德合作伙伴共同建立400多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这些供应商也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业内人士认为,桑塔纳的国产化为我国轿车工业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共同体。目前,福耀玻璃、扬州亚普、宁波华翔、宁波均胜均受益于“桑塔纳共同体”全方位的支持,其中包括订单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
如今,上汽大众已不再是“孤岛”,而是聚合供应商“森林”,共同在中国市场相互成长。
锻造“共益”样本
与上汽大众共同成长的40年,一大批零部件供应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些原先“作坊式”的工厂逐渐成长为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巨头。在外界看来,从跟随学习到自主设计,中国汽车供应链离不开上汽大众的支持与启蒙。
延锋是上汽大众众多供应商快速成长的缩影。1986—1993年,以桑塔纳国产化为核心,延锋陆续开发100多个引进车型的内饰产品,闯入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头部阵营。如今,延锋已从传统的内饰座椅供应商,发展成提供数字化座舱解决方案的智能制造企业,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240余座生产研发基地。
“上汽大众对整个国内供应链的建立产生非常大影响,如今很多头部供应商都参与过上汽大众的早期发展。”在谈及与上汽大众的合作时,延锋国际总经理藏纯高表示,从上汽大众身上,延锋学到标准化设计的理念。
此外,福耀集团同样通过与上汽大众的合作,快速成长为全球企业。福耀集团商务中心北美业务拓展部总监朱建红回忆称,上汽大众国产桑塔纳初期,很少有汽车零部件可以在国内进行本地化生产,上汽大众要提升国产化率,需要寻找国内有潜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此背景下,上汽大众与同样有做大做强目标的福耀一拍即合,双方开始共同开发桑塔纳的门玻璃。
1987年,福耀集团进入汽车玻璃供应领域,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成立福耀玻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而此时国内大部分玻璃均从国外进口,福耀集团也是从做汽车配件玻璃市场切入汽车售后市场。1994年,上汽大众与福耀集团进行接触;1996年,福耀集团正式为上汽大众供货。目前,福耀集团产品得到全球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及主要汽车厂商的认证和选用,其中包括宾利、奔驰、宝马、奥迪、通用、丰田、大众、福特等车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快的20年,上汽大众相当于引领者和见证者的角色。”在福耀集团副总裁张玲玲看来,上汽大众为福耀提供走进汽车配套领域的机会,引领福耀从二级配件市场转向配套市场,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在此过程中,福耀与上汽大众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建立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其汽车工业也无从谈起,更不会有今天千万级的市场及众多“出海”的中国品牌。过去40年,正是上汽大众这类合资企业,带动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向前发展。
擦出“新火花”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到来,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对于车辆智能化技术创意需求提升。作为中国首批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敏锐地洞察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清醒地认识到创新研发和本土化开发的重要性,践行“In China for China”理念才能长期立足于中国市场。因此,在上汽大众在智能化上不断扩充供应商“朋友圈”。
目前,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上汽大众与科大讯飞、华为、百度文心一言、大疆车载等头部科技企业进行合作,相互赋能,不断升级产品、技术,满足消费者的新购车、用车需求。以上汽大众途观L Pro为例,其搭载上汽大众与大疆车载联合开发的IQ. 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拥有同级独有的IQ. Light高分辨率智慧投影大灯,以六屏交互体验为用户打造科技感十足的数字化座舱,真正满足当下燃油车消费者对高性能和高智能的多重需求。
在众多供应商中,创立仅四年的零束科技与40岁的上汽大众碰撞出“新火花”。去年9月,零束科技与上汽大众联合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成立。根据规划,双方将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推动智能车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实践。
“从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变过程中,让零束科技与上汽大众走到一起。”谈及与上汽大众的合作时,零束科技CEO李君表示,零束科技与上汽大众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链状关系,更多是生态合作伙伴的“圈状”关系。因为智能汽车不是各子系统的堆砌产物而是整体系统,其背后是软件架构定义硬件架构,因此作为合作企业的零束科技,也需要站在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去帮助其进行规划。
据了解,零束科技定位于平台型科技公司,作为“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践行者,零束科技长期聚焦研发智能车技术底座,为客户提供全栈或平台解决方案。“上汽大众需要的可靠的并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合作伙伴。”李君表示,在双方合作之初,大众集团曾到零束科技考察、调研20余次。
在汽车行业专家看来,在智能化时代,合资品牌会不会落伍始终为热议话题。但从零束科技与上汽大众的合作中可以看出,合资企业正寻求一条跃升之路。上汽大众不断扩充智能化供应“朋友圈”,在创新科技上持续加码,牢牢抓住市场新机遇。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