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在和近岸蛋白董事长朱化星聊生物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如何把根技术、底盘技术转化为产品。”近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生命健康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致辞时说。
金力院士和朱化星博士都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物学系),此次论坛吸引了包括很多复旦校友在内的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专家和政府官员参加,探讨生命健康科技的创新趋势、产业需求以及资本与科创的深度融合。
“自由而无用”催生颠覆式创新
在科创板上市公司创始人眼里,生物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朱化星在题为《拥抱生物学的自由》的演讲中,引用“自由而无用”这一复旦大学的“民间校训”,认为要做好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鼓励科学家开展自由探索,只有掌握了看似无用的基础性科学原理,才可能孕育出颠覆式创新成果。
基于这一认识,朱化星创立近岸蛋白后,又创立了惠和生物,研发肿瘤免疫创新药。目前,惠和生物研发的CC312冻干粉针剂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CD19阳性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这是国内第一款、全球第三款获批进入临床的基于CD28共刺激信号的三特异性抗体药物。截至今年11月20日,两名受试患者用药后耐受良好,CD19+B细胞和各种B细胞亚群均显著降低。其中,一名有18年病史的患者尿蛋白转阴,出现疾病好转迹象。
研发CC312时,三特异性抗体药物并不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因为这类创新药的科学原理比较超前,不像PD-1、CAR-T药物那样属于投资热点。但朱化星还是带领团队坚持研发,并获得了诺恺莘康基金3000万元投资。“三抗药物的底层逻辑有两个,一是让免疫细胞更强壮,二是让免疫细胞杀死肿瘤细胞。这体现了生物学协同效应,所以我们看好这个新药项目。”朱化星解释。
据介绍,CC312采用双信号激活T细胞。在T细胞被激活后,这个新药用“一只手”抓肿瘤细胞,“另一只手”抓T细胞,把两者拉到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让T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另外,在经过药物处理后,很多T细胞会分化为记忆型T细胞,能防止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除了肿瘤,这个三抗新药还有治疗其他疾病的潜力。今年8月,惠和生物申报的1类新药CC312冻干粉针剂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适应症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复旦联合多家企业建概念验证中心
如何培育出更多的生物技术创新成果?论坛上,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复旦科创母基金、创业接力集团、浦东创投集团、美迪西、近岸蛋白、交银资本、浦发银行、上海技术交易所和莘泽智星港高质量孵化器等10家机构,启动了“大健康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发展生态伙伴平台”。
大健康概念验证中心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和金融链融合,以孵投联动等运营机制,促进早期科技成果的概念验证与创新转化,加速一批知识产权完善、产品化路径清晰、应用前景突出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莘泽智星港高质量孵化器合伙人徐荣博士介绍,概念验证中心起源于美国,是高校与各类机构合作运营的创新组织,其功能是对实验室发明等早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进行验证。在概念验证环节,要验证什么?市场化主体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入选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后,莘泽智星港进行了调研。徐荣认为,概念验证可分为5个方面:技术可行性与原型验证、产品商业化规划、投资交易转化规划、创立公司规划、知识产权规划。完成这些验证和规划,将对一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如何转化为产品提供重要参考。
今年5月,莘泽智星港在市科委的指导下发起了2024全球生命健康科技概念验证大赛。这是全国首个以“行业科技概念验证”为切入点的大赛,以辅导参赛项目确立“概念验证实施计划”为主要任务,以资助科学家购买技术验证服务为奖励方式,为全国各地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论坛上,举行了2024全球生命健康科技概念验证大赛“金概念奖”颁奖仪式。大赛通过初复赛机制,深入辅导参赛项目团队制定了“概念验证实施计划”。最终,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团队的抗癫痫及镇痛小分子药物研发、上海大学团队的血管化器官芯片等10个创新项目脱颖而出,获得“金概念奖”。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