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发案量极大、覆盖面极广、上升势头猛,成为民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社会各界对于监管“精准”反诈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日,公安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惩戒办法。
围绕“资金链”精准治理,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按照“精准研判、精细操作、精确打击”,杜绝“一刀切”。
“一刀切”弊端显而易见。比如,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银行卡被调降转账额度,部分用户表示“连1000元都转不出去”,正常缴纳房租、日常消费以及就医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支付活动,都遭受了不合理的限制。
这些槽点基本可以归纳为事前缺少“限制”,事后过于繁琐。
缺乏储户同意的先行限制,会给人以措手不及的感觉。与此相对应,用户想要解除限额流程又过于繁琐复杂。
限额的施行如疾风骤雨,一旦用户希望恢复额度,则会面对重重关卡与繁琐步骤,这种鲜明对比,使得银行原本旨在“保护储户利益”的初衷,在实际操作中显得苍白无力。
用户配合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控工作,无疑是应当之举。毕竟,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日益泛滥,已成为数量激增最快的刑事案件类型之一,对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更不容忽视的是,部分用户还涉嫌将不再使用的银行卡账户非法转卖给犯罪分子,这些账户随后被用于洗钱、实施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的防控,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保护用户自身权益免受侵害的重要举措。
反诈骗、反洗钱应当避免“大水漫灌”,要兼顾储户的正当利益。
银行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调整转账额度,不仅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违背了商业银行法关于“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
精准化治理是反电诈的必由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准研判账户风险,避免无差别打击;二是健全风险防控告知义务,确保用户知情权;三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风险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四是及时受理并处理用户异议申诉,提升服务水平。
此外,银行和支付机构在实操中应充分考虑用户日常生活需求,避免过度防控影响用户正常生活。特别是涉及社会保障、医疗费用等基本生活必需的支付,应设立快速通道及时处理。
电诈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顽疾,需要金融、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综合治理、联合惩戒。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尽快落实精准化治理举措,减少误判率,给予用户更多解除限制的选择。
反电诈治理是一项持久战,需要双向治理,很重要的一头便是得到大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反电诈与保护用户权益的双赢。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