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叫做“救火队长”的原海底捞CEO杨利娟再度发挥了作用。
根据11月25日晚特海国际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该公司收入为1.9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归母净利润为3772.4万美元,去年同期亏损139万美元,实现扭亏为盈。
今年7月1日,杨利娟上任成为新的特海国际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主要负责统筹特海国际的管理和战略发展,这也是完整在她任期内的首份季度财报。
特海国际是海底捞的海外业务,2022年12月“单飞”在港股上市,并在2024年5月在美股双重上市。截至2024年9月30日,这家公司在四大洲13个国家有121家自营海底捞餐厅,按照自营餐厅覆盖的国家数据统计,海底捞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中式餐饮品牌。
不过海底捞庞大的海外业务的盈利水平还不算高,并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陷入亏损局面。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特海国际净亏损分别为0.33亿美元、0.54亿美元、1.51亿美元、0.41亿美元。2023年实现盈利,净利润为2530万美元。但到了2024年上半年又转为净亏损460万美元。
而杨利娟曾主导了海底捞品牌的出海进程,分别于2012年、2013年在新加坡、美国成功布局,打下特海国际目前在国际市场的经营基础。
在此前,最早以服务员身份加入海底捞的杨利娟在2022年3月从创始人张勇手中接棒,成为海底捞首席执行官。在后续杨利娟主导的“啄木鸟计划”“硬骨头计划”等一系列涉及内部管理、考核、改善经营状况的改革措施下,海底捞2023年的业绩复苏并远超疫情前,并在2024年上半年延续增长势头。
不难看出,让杨利娟主管国际业务,或许也是看中她“救火”的能力。
今年第三季度,特海国际客流总量突破74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2%,同店销售增长率为5.6%,在现有门店的运营中也实现了持续增长。整体平均翻台率达到3.8次/天,相较2023年同期的3.7次/天有所增长。
与当年海底捞在中国进行改革时先暂缓开新店并关闭业绩差门店的思路类似,海底捞在海外开店的速度也保持了谨慎。财报称,2024年第三季度无新店开业,另暂时关闭了位于东南亚的一家餐厅,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将其作为第二品牌餐厅重新营业。
在截至今年9月30日的121家海外门店中,73家位于东南亚,18家位于东亚,20家位于北美,10家位于其他地区。
根据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的信息,特海国际全年新开了9家门店,最新的一家是10月开业的柬埔寨首店。年内该公司还关闭了一些表现不佳的门店。
电话会议中称,该公司要把资源集中在门店提升上。关于2025年开店的规划,已经储备了10多个项目,正在推进装修。还有一些现有市场的下沉加密项目,在推进选址和签约进程。从地区的分布来看,北美、东南亚、东亚、中东、欧洲都有新项目在推进。
但其管理层也强调,“不定具体开店数量目标,避免签约走偏。”
从不同区域市场来看,东亚地区在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最突出,翻台率为4.3次/天,这一数字高于海外其他市场以及整体水平。对照海底捞在中国市场的情况,其上半年的翻台率为4.2次/天。
对于东亚的收入的增长,特海国际管理层在业绩交流中表示,主要是对菜品价格调整,让部分菜品回到价格区间,从而实现翻台率和收入的增长。
杨利娟把海底捞在中国市场的管理经验也被用在了海外业务上,比如延续了“连住利益、锁住管理”的策略,同时也强调用“客户满意度”和“餐厅经营效率”为关键绩效指标,调动人员积极性。
对于擅长用内部管理和改革的方式提升经营业绩的杨利娟来说,海外管理或许也需要用更精细化的方式实现。
在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杨利娟表示,“我们在内部很清楚经营的责任主体是店经理,让店经理抓顾客、抓员工、抓经营思路、动作变得更加清晰和准确。”她进一步解释称,特海国际也保持低底薪高分红的结构,在三季度向上提升了国家经理的分红比例、优秀店经理尤其是A级店经理的分红比例;另外通过双管政策让优秀管理人员的激励更加显著。
“当责任主体真正动起来以后,门店现场和经营效益都能得到提升,所以三季度的各项指标都得到了同比提升。”她说。
海底捞在中国市场实施的旨在孵化新品牌、推动餐饮服务创新的“红石榴计划”,也被沿用到了海外市场。
杨利娟在业绩会上提到,特海国际鼓励优秀国家经理参与到红石榴计划中,开烧烤、快餐或其他类型火锅店。一些落地的项目包括面馆和清真火锅。早在2020年,这家公司收购了美国面馆Hao Noodle。根据杨利娟的说法,美国面馆经过整改已经扭亏为盈,清真火锅已经接近盈亏平衡;但清真火锅、面馆都在持续打磨产品和单店模型,产品和服务还要继续提升。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