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中社11月26日电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在一场线上沟通会上透露,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销量下降和利润压缩的双重挑战,其平均每年约200亿美元的利润空间正受到威胁,跨国车企未来或需削减1000万辆过剩产能。
瑞银报告称,2014-2022年期间,全球汽车制造商及其合资企业平均每年赚取了约1500亿元净利润,约相当于2023年比亚迪(002594)、长城汽车(601633)、吉利(00175)和理想汽车(02015)净利润总和的三倍。但是,由于本地竞争压力,以及技术向电气化和智能化发展,这部分利润将难再赚取。
瑞银认为,明年一季度汽车价格战可能会再来。往年通常在2月过完春节之后,3月便迎来汽车价格战。鉴于明年春节在1月底,很有可能明年价格战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受制于销量增长瓶颈和近两年爆发的激烈价格战,跨国汽车公司陷入利润和销量双输的窘境。依据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计算,2023年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赚取的净利润同比下跌32%,2024年上半年又同比下跌44%。
瑞银估算,受中国本土车企竞争压力影响,2020-2024年,跨国汽车公司在华产能利用率从73%下降至56%,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有1000万辆冗余产能需要去除。
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销量萎缩时间点各有不同。韩系品牌在2016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滑;日系品牌的增长势头延续到2020年;而最具韧性的德系品牌在今年同样走到了下降的拐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0月,乘用车市场中国品牌占比首次跨过70%大关,达到70.1%,同比提升10.4个百分点,同时国内零售端新能源车型的渗透率再度超过50%。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了大众认知的主流车型品类,且不再局限于牌照限制的一线城市,开始逐步向低线城市普及。
瑞银判断,全球汽车制造商和依靠合资品牌发展的国有汽车企业丢失的市场份额,将转移至自主品牌、新势力和跨界科技企业。中国品牌份额的进一步增加,将推动市场走向整合。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目前占全球汽车产销量的20%,占全球电动汽车产销量的六成,但仅占全球汽车制造商总市值的10%。瑞银认为,从长远来看,对投资中国汽车品牌持乐观态度。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