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002920)11月25日公告,公司于11月23日收到深交所出具的《关于受理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通知》,认为公司报送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齐备,决定予以受理。
根据募集说明书(申报稿),公司拟向不超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不超1.665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亿元,将用于德赛西威汽车电子中西部基地建设项目(一期)、智能汽车电子系统及部件生产项目、智算中心及舱驾融合平台研发项目。
发力智能座舱产品
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中的18亿元用于德赛西威汽车电子中西部基地建设项目(一期),打造一个智能化水平高、空间结构布局合理、清洁环保的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用于生产仪表、中控显示屏、座舱域控平台等智能座舱系列产品,以满足后续的汽车智能化普及带来的增量需求。
据公告,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聚焦在智能化领域,在此背景下,国内智能汽车市场空间充裕。智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智能座舱需求的提升,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智能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通道,越来越多的车企对智能座舱重要性的感知度越来越高,智能座舱逐步成为乘用车标配。
公司已自主掌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全栈设计等能力。同时,公司拥有领先的制造工艺,拥有全自动OCR/OCA贴合线体,可实现不同规格要求的显示屏全贴合生产;拥有高柔性的智能装备线体,满足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全系列产品的组装、测试工艺。此外,公司拥有全过程实施零返修的SMT贴片工艺、LCM显示模组制造工艺、不同级别的域控制器生产技术并具备车规级SIP(系统级封装)产品生产能力。本项目产能主要为智能座舱类产品,公司已具备成熟的技术工艺和生产经验,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支持。
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将进一步优化产能布局,与重点客户建立深度合作,持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知名度,为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项目完全达成后年平均新增营业收入82.76亿元,新增净利润5.90亿元,项目毛利率20.17%、项目净利润7.12%。该项目内部收益率为税后22.05%,静态回收期(含建设期)为税后7.30年。
扩大产能提升工艺
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中的19.8亿元用于智能汽车电子系统及部件生产项目,打造一个自动化水平高、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汽车电子系统及部件生产基地。本次项目的主要产品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电子产业整体市场需求及下游汽车产业未来市场发展的驱动下,项目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从智能座舱领域来看,随着用户对座舱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智能座舱各核心配置渗透率均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智能驾驶领域看,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的推进,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渗透率持续增加。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2023年,中国L2级智能驾驶功能渗透率超过40%,预计到2025年达到50%,中国智能驾驶整体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突破4500亿元。
项目实施后,公司将有效扩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汽车电子产品的产能,提升产品性能稳定性及技术工艺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客户需求,进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在汽车电子行业的业务布局与未来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项目完全达成后年平均新增营业收入147.73亿元,新增净利润5.97亿元,项目毛利率17.04%、项目净利润4.04%。该项目内部收益率为税后16.25%,静态回收期(含建设期)为税后9.38年。
探索智驾前沿领域
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中的7.2亿元用于智算中心及舱驾融合平台研发项目,将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的研发实验室,吸引一批高端技术人才,以全面提升公司技术研究及创新能力。智算中心项目将为公司的智能化产品开发及前瞻性技术研发提供算力支持,助力公司探索人机交互、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模型等前沿领域,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实现突破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汽车的功能服务、数据交互更加丰富、便捷,随着软硬件融合创新的不断深入,更多智能化场景得到开拓和延伸,用户驾乘体验持续进阶。高级别智能驾驶汽车不仅需要处理人机交互指令,还需要与外界环境、云数据中心实现交互反馈。
公司深度聚焦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网联服务等领域的高效融合,持续开发高度集成的智能硬件和领先的软件算法,为全球客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移动出行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适应未来更为丰富的产品应用场景,满足下游厂商对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才能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保持产品竞争优势。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公司将强化现有的算力基础设施,提升算力服务能力。本项目新增多个高水平实验室,配备一批先进的研发设备,支持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多个项目的开发。项目建设完成后,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创新、智能、有竞争力的汽车电子产品和服务,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