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第三空间”:深圳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新图景
一、低空经济发展背景与内涵
(一)低空经济的时代意义
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低空经济不仅代表着航空科技的创新发展,更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型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将重塑未来城市空间利用方式,打开“第三空间”发展新维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低空经济已经从传统的通用航空领域,拓展到智慧物流、应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消费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经济增长潜力。它既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打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赛道。
(二)低空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从产业链视角看,它涵盖了航空器及零部件研发制造、通信导航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数据服务等多个环节。从应用领域看,主要包括低空制造、低空保障、低空飞行及综合服务等重点方向。
这一新兴产业形态具有典型的融合创新特征。它与5G通信、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传统领域广泛结合,创造新的应用价值;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紧密协同,培育新的商业模式。
二、深圳低空经济发展概况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支持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先行先试,这为深圳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已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0%;2023年,深圳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新建无人机起降点73个,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0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直升机飞行量超2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领先。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产业实力和发展活力。在产业布局方面,深圳形成了以福田、南山为总部研发基地,龙岗、宝安为制造基地,盐田为应用示范基地的产业空间格局。各区域根据自身特点,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二)制度创新成果
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显著,先后获批成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通用航空分类管理改革试点,2022年8月又被确定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这些改革试点资格的获得,使深圳在空域管理、飞行管理、安全监管等方面具备了先行先试的条件。2023年初,深圳市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低空经济中心。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是国内首部专门规范低空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创新性地建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为破解低空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发展目标
根据《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深圳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产业规模方面,计划到2025年实现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链上企业突破1700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00家。在创新能力方面,计划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市级创新平台20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建设8个大型起降枢纽、180个以上中型起降场、400个以上小型起降点,形成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在航线网络方面,计划开通22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10条以上与周边城市的无人机航线,全市载货无人机商业飞行突破300万架次/年,探索建设城市空中交通网络。
三、深圳发展优势分析
(一)产业基础优势
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以大疆等龙头企业为代表,深圳已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在创新资源方面,深圳汇聚了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院和分校,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同时,大量企业研发中心的集聚进一步增强了创新实力,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圳独特的创新环境不仅吸引了大量高端科研人才,也为低空经济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在产业配套方面,深圳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在芯片、传感器、通信设备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深圳还汇聚了大量专业服务机构,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金融、咨询等配套服务支持。
(二)政策制度优势
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享有多重政策优势。首先是立法权优势,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创新性的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就是这一优势的具体体现。其次是改革试点优势。多项国家级试点资格的获得,使深圳在空域管理、飞行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机会。深圳还建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治理框架。
(三)创新环境优势
深圳具有全国领先的创新环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化的创新激励机制、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深圳在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这种创新基因与低空经济的创新属性高度契合。同时,深圳汇聚了大量高端创新人才,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具备持续推动低空经济技术创新的能力。深圳还积极推动标准先行,在低空飞行设备、运行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开展标准制定工作。
(四)区位合作优势
深圳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向东可联通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借力其在国际航空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向西可对接广州、珠海等城市的航空产业基础,共同发展航空科技创新和应用示范;向北可链接东莞、惠州等制造业集群,形成产业配套优势。在大湾区协同发展框架下,深圳可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在空域管理、航线网络、技术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同时,深圳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可充分利用国际会展、交易等平台优势,推动低空经济领域的全球要素汇聚和产业链布局,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四、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体制机制创新需求
深圳低空经济发展面临新的体制机制创新课题。低空空域管理、航空器准入、飞行管制、安全管理等核心环节涉及多个国家部门职责,需要探索更加高效的协同机制。深圳虽然获得了多项改革试点资格,但在推进过程中还需加强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等的协调配合。目前的空域运行以飞行调配、隔离运行模式为主,不同类型航空器的空域使用协调机制还在探索中。特别是在城市低空领域,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空域使用方式。同时,飞行活动审批流程的优化和审批效率的提升,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资源协同发展需求
在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理念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投资效率和协同效应。在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背景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益。低空飞行起降点网络、通信导航设施、监控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入,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同时,已建成的设施在利用效率和资源整合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从实践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各区、各部门建设规划尚需进一步衔接;设施建设标准存在差异,影响了互联互通效果;设施运营机制有待完善,资源利用效率还可提升;配套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规模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三)商业模式创新需求
目前深圳低空经济的商业应用仍以物流配送、航拍测绘等传统场景为主,高附加值的商业应用场景较少。商业模式主要依赖设备销售和基础服务,尚未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型收益模式。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首先,商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在警务执法、应急救援等领域有所应用,但在城市客运、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高价值领域的应用还比较有限。其次,服务模式较为单一,缺乏"产品+服务"、"平台+应用"等复合型商业模式。再次,产业生态尚未成熟,上下游协同创新不足,难以形成良性的商业生态圈。
(四)安全风险管理需求
随着低空活动日益频繁,安全管理压力不断增大。首先是飞行安全风险,需要应对空域冲突、设备故障、天气影响等多重风险。特别是在城市密集空域,如何确保不同类型航空器的安全间隔,避免相互干扰,是一个重要挑战。其次是数据安全问题。低空飞行活动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包括飞行轨迹、地理信息、个人隐私等。如何做好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各环节的安全保护,防范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此外,还需要防范低空活动对城市公共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包括防范违法犯罪行为利用低空设备,保护重要设施和区域安全,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
五、对策建议
(一)创新投融资模式
在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理念下,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创新投融资模式:
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采用“投资+运营”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提升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形成良性的投资生态。
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引导基金。由政府出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应用示范等领域。建立市场化的基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低空经济的专项信贷产品、融资租赁产品等。推动建立适合低空经济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降低融资成本。同时,积极发展相关保险产品,分散产业发展风险。
(二)推进设施共建共享
建立统一的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类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具体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建设。编制全市统一的低空飞行基础设施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优先利用既有建筑屋顶、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设施条件,通过改造升级满足低空飞行需求。
建立共享机制。制定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标准规范和激励政策。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推动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设施资源的智能调度。
创新运营模式。培育专业化的设施运营服务商,提供一体化的管理服务。探索“设施+服务+应用”的复合运营模式,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三)培育创新商业模式
建议重点培育三类商业模式:
高附加值服务。发展无人机文化演艺、低空旅游观光、航空运动等特色项目,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开发低空会展、空中广告等创意服务,拓展商业价值空间。
平台化服务。建设统一的低空经济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发展“低空+”融合服务,推动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生态型服务。培育“飞行服务+地面服务+增值服务”的产业生态,通过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提升盈利能力。探索数据增值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型业态。
(四)完善数字化支撑
建设统一服务平台。打造低空飞行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飞行计划申请、空域管理、安全监控等功能的集成。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促进系统互联互通。
提升智能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发展预测预警等智能化应用。
强化数据治理。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确保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安全。
(五)强化安全保障
构建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
技术保障。加强飞行感知、避障、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智能化的监管系统,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制度保障。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机制。推广责任保险制度,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能力保障。加强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结语
低空经济是深圳打造未来产业新优势的重要方向。在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背景下,深圳应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发展效率,通过模式创新增强产业韧性。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索新路径。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整合优化资源、培育新型业态,深圳有望在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实现突破,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新的力量。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