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胡蓉
11月16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落下帷幕,留下了一串亮眼的数字:累计入场专业观众突破40万人次,远超上届;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元(包括现场成交、投融资等),为历史之最。
本届高交会到底有多强?不妨和去年做个比较:去年的高交会于2023年11月15日至19日举行,累计入场达24.8万人次,累计洽商交易金额为372.79亿元。
可以看出,本届高交会入场人次较去年增长超六成,相关成交额增长逾2.2倍。
今年的高交会会期3天,相较以往缩短了两天。会期更短,“业绩”更优,高交会是怎么做到的?
都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本届高交会取得佳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聚焦”,通过“聚焦”催化出高交会的更大价值。
“聚焦”得益于高交会的自我革新。本届高交会首次采取GOCO模式(即政府所有但由承包人管理使用的模式),此举放大了高交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特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今年高交会更加注重展区细分。比如有一个展区叫“灵巧手展区”,集中展示了国产灵巧手技术的超凡性能和最新技术。显然,细分不仅能更好展示风口产业的关键技术、关键部件,推动应用场景快速落地,而且能让企业与参展商实现快速对接。
本届高交会更加注重对目标买家的服务。除了启动全球买家推广计划,组织17大产业采购商大会、邀请超过了1000个专业采购团参会外,本届高交会还根据参展商需求,制定核心买家一对一邀约方案,从而让展会的交易功能更具效率。很多国际采购团都带着明确且庞大的采购预算而来,如通用电气采购金额达到120亿元,俄罗斯采购团企业采购总金额达73亿元。
上述举措又使得参展商可以制定更明确有效的参展目标,以更好利用高交会为企业赋能。比如拥有众多科技巨头的南山区,此次大量的“上桌”机会留给了优秀的新兴科技企业,有的甚至成立刚满一年。和龙头企业所受到的关注相比,这些企业更需要机会,像当年的腾讯和大疆一样从高交会获得“起飞动力”。新生力量的加入不仅可活跃交易,也将带来更多增量。
当然,本届高交会收获的“大单”绝非来自“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前二十五届高交会所积累的声誉与人气之上,中国的科技创新力量则为本届高交会创造新历史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2年6月,深圳出台“20+8”产业集群政策,2023年其增加值已占深圳GDP的41.9%,今年就被高交会列为展区布局的重点。2024年中国科技界频频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在芯片领域中国突破技术封锁,成功研制出国产的DUV光刻机;国产3.0T磁共振设备的核心部件成功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在光伏、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产业也在高交会上大放异彩。
由此可见,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耀眼光芒与市场前景,加上高交会精准的资源配置能力,二者共同促成了全球买家和参展商的欣然而来、满载而归!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