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中药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下降 业内人士:原因有三
2024年11月17日 14:55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万得(W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72家中药类上市公司(不含港股)中,有50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有46家净利润同比下滑。

  对比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前三季度和2023年前三季度,中药类上市公司中分别仅有13家、26家和23家营业收入同比下滑,分别仅有12家、34家和19家净利润同比下滑。

  2024年前三季度,中药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数量突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前,中药行业主要面临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日前,北京盛世康来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当前,影响中药市场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中医院陆续开始实行DRG/DIP(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中成药集采以及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

  也有一名药店管理者对记者表示,实际上,不光是中成药,多数以药店为主要销售阵地的控销企业都面临业绩下滑压力。

  50家中药上市公司营收同比下滑

  万得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72家中药类上市公司总的营业收入为2660亿元,同比下降2.67%;总的净利润为319亿元,同比下降8.3%。

  2024年前三季度,白云山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同仁堂步长制药等中药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居前;长药控股*ST龙津嘉应制药葵花药业以岭药业等营业收入降幅靠前;启迪药业益佰制药等净利润降幅超过100%,同比由盈转亏;嘉应制药步长制药生物谷恩威医药以岭药业红日药业沃华医药、粤万年青等净利润降幅超过50%。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中药类上市公司是白云山,营业收入为591亿元,同比微增1.5%;净利润为31.6亿元,同比减少16.68%。

  佐力药业是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均靠前的中药类上市公司。因为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销售放量,2024年前三季度,佐力药业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9.59%和35.97%。

  72家中药类上市公司中,2024年前三季度,接近70%的公司营收同比下滑,近64%的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中药类上市公司第三季度业绩下降幅度尤其明显。

  葫芦娃是一家儿童用药为主的中药类上市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葫芦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减少6.59%和增长8.24%。不过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减少4.65%,净利润同比减少68.19%。

  11月1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电话咨询了葫芦娃药业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表示,医药行业跟政策关系紧密,医保支付价格政策、集采等都会带来影响。并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8个月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也是同比下滑的。

  今年9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6万亿元,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2204亿元,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11月5日,在业绩说明会上,葫芦娃方面回复投资者关于业绩下降原因的问题时表示,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同比下降6.59%,略有回落,与中药板块同行业业绩表现的趋势基本相同,回落主要是因为受市场需求减弱,不同销售渠道下产品结构变化导致。随着第四季度进入秋冬季节,公司核心产品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等将进入销售旺季。

  2024年前三季度,步长制药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4.71%和66.18%。步长制药方面解释称,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部分产品因医保受限或被部分省份纳入重点监控目录使得销售规模下降、主要产品中药材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以及本期政府补助比上年同期减少等。

  2024年第三季度,太极集团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6.44%和73.82%。具体来看,太极集团消化及代谢用药、抗感染药物、大健康产品、心脑血管用药等销售额同比均有20%以上的降幅。就产品销售额下滑原因等相关问题,记者联系了太极集团方面,不过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曾受到广泛推荐并且助推销量和业绩实现迅猛增长。不过,2024年上半年,以岭药业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67.24%。以岭药业方面解释称,2024年上半年,受呼吸类产品因上年同期高基数及社会库存高企导致的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所致,公司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同比下降。2024年三季度,以岭药业业绩下滑更加明显,扣非净利润仅为257.2万元,同比下降97.41%。

  中医院DRG从暂不实行到陆续实行

  申勇认为,影响中药企业2024年业绩的最主要因素是中医院陆续开始实行按病种付费政策。2021年年底,相关政策曾提出,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不过,从2023年开始,各地中医院陆续开始试点和实行DRG政策。相关政策从出台到落地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其对行业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申勇分析称,目前全国中成药集采已经进行到第三批。纳入集采范围的主要是临床价值较高、使用量较多、销售规模较大的中药品种。通过集采,中药企业以量换价争取销售市场。另外,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也是影响中药企业业绩表现的一大因素。今年多地出现比较严峻的旱情和涝灾。中药材本身类似于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很大。中药材种植受灾后,供给减少导致价格提高。中药材供需关系发生变化,造成中药企业成本被动抬升,进而影响其业绩表现。

  据了解,在总结推广2019—2021年DRG/DIP付费国家试点的有效做法的基础上,2021年11月1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24年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启动试点地区不断巩固改革成果;到2025年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对于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提到,探索中医药按病种支付的范围、标准和方式,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后不到一个月,2021年12月14日,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探索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遴选中医病种,合理确定分值,实施动态调整。优先将国家发布的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

  同时,文件也指出,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对已经实行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这在当时被广泛解读为政策对中医药的倾斜和支持。

  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目前,全国各地许多中医院已经陆续实行DRG/DIP政策。早在2022年7月,上海市医保局、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等就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工作的通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和龙华医院等成为首批试点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的22家中医医疗机构。2023年以来,也有一批中医院陆续开始实施DRG/DIP政策。

  就在不久前的2024年11月8日,陕西省中医医院召开DRG支付方式改革动员会暨政策培训会。会议强调,DRG模拟结算和实际运行工作是医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涉及医院全体部门、全体科室的系统改革工程,希望大家以本次动员和培训为契机,拥抱改革、主动变革,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提升院内精细化管理水平,迎接中医DRG支付时代的到来。

  中医DRG有助于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合理控制患者医药费用。据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思睿、戚雅婷、徐姗姗、高月霞等研究者发布的《DRG对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和中医服务利用的影响——以某三甲中医院为例》,DRG改革普遍降低了中医院住院患者的次均住院费用、药费和耗材类费用。DRG实施后,医院不断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将临床路径规范化实施和医疗质量控制相结合,建立了标准化的诊疗流程,避免了过度医疗和过度检查,减少了不必要的耗材和药物支出。

  研究还发现,在DRG改革的影响下,中医设备的使用率显著上升,中医类费用、中医外治费用等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DRG改革提升了中医院开展中医诊治项目的积极性。

  申勇认为,下一步,随着实行DRG政策的中医院数量增多,以院内市场为主要销售对象的中药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经营挑战。不过,与此同时,中医非药物疗法的需求和市场会更大,以院外市场为主的OTC(非处方药)产品和保健品为主的企业,可能迎来较快的发展机遇。另外,中医院的医院改革可能会进入更高的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3
原标题:一批中药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下降 业内人士:原因有三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