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今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保险发展体系。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多地均在加大普惠保险推动力度,提出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提升普惠重点领域保险保障水平工作措施,强化统计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多位受访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普惠保险目前还存在定义、范围不明确;评价和统计体系模糊;发展不充分;缺乏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新发展阶段对普惠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在总结经验、梳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普惠保险体系和完善普惠保险评价指标,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产品扩容规模仍不足
《指导意见》发布后,机构在普惠保险业务发展上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近年来,普惠保险产品类型从最初以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为主不断扩充,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即“惠民保”)、普惠家庭财产保险、灵活用工责任保险……普惠保险的服务对象已涵盖中小微企业、老年人、农民、新市民等群体,产品种类也囊括了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保证保险等多个险种。
根据毕马威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2月,全国21个省或地区和142个城市有保障期内的惠民保产品,且约83%的城市都在每年持续更新惠民保产品。
以头部保险公司为例,据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落地惠民保项目已经超120个。
一些机构在组织架构上针对普惠保险业务也进行了重新调整。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地财险”)法人客户部/战略部总经理孙淼鑫在近期2024普惠保险峰会上透露:大地保险发展普惠保险目前提供了组织体制的保障,包括制定高质量发展普惠保险行动方案以及任务清单、专项机制;总公司、分公司专项机制和工作组、工作人员。
在业务布局上,一些保险机构通过扩大企业财产保险供给和服务,尝试发展适合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分散企业运营风险,提升重点人群抗风险能力。
在上述2024普惠保险峰会上,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盛天平”)团险和普惠保险部总经理王春丽表示,今年公司推出了针对中小微企业客户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中也把员工健康管理的措施和自己的保障计划进行了深度绑定。据其披露,安盛天平母公司法国安盛集团还专门设立了安盛普惠保险业务线,这条业务线在21个国家均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
据孙淼鑫透露:大地财险通过创新针对小微企业的综合保障产品,触达小型餐饮企业和小企业主一类以前保险服务不到的人群或客群:如“舌尖保”保障小型餐饮企业;“老板无忧”产品通过中小企业保障以前没有健康险的人群。
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则围绕农村生产、生活主要风险需求,为农村居民健康医疗、人身意外、家庭财产提供多方位保障的农村专属产品。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政府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业务模式,推动特定人群普惠项目上线。其中普惠型家财险业务,现已在19个省份累计服务家庭户数超128万户。
“我们针对农村市场的‘乡村振兴大地保’系列产品涵盖了种养两业、乡村治理、产业支持、防返贫、乡村建设等,除了承保传统的乡村家财险责任以外,还覆盖场院里的农机种子等。”孙淼鑫表示。
不过,根据上述峰会上发布的《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4》,我国普惠保险市场也存在着供需两端的问题,在供给端,表现普惠保险产品“数”量多,发展“亮”点多,规模“量”不足;在需求端,则表现为消费者在面临风险时,希望获得的首要财务支持来源并不是保险。例如相较于2023年,2024年小微企业保险覆盖风险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仅次于应收账款拖欠问题。
概念范围、评价指标待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社会各界对于普惠保险的认知仍停留在“政策保险”的阶段,对介于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兼具可获得性和市场性的业态,缺乏清晰的制度定位。由于概念、评价体系等关键要素缺失,普惠保险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自上而下进行制度建设和市场探索。
大家保险原总经理、上海仁达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徐敬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制约普惠保险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普惠保险的定义和范围不明确、指标与统计不健全。例如不同机构的统计数据口径不一致,连续性较差,导致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差,归根结底是缺乏统计指标的底座。
他进一步认为,普惠保险和政策保险之间的交叉点也增加了界定的难度。例如农业保险中大部分是财政补贴,而商业性农险占比不高。在大病保险中,既有承保型也有管理型,管理型不计入保费统计。这些交叉点使得普惠保险的定义和范围变得复杂,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根据《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4》,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普惠保险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将小额保险作为普惠保险。其实早在2015年,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就认为,普惠保险不同于小额保险,它是小额保险的升级版,是指传统商业保险服务排除在外或没有充分支持的所有保险产品;2023年,国际精算师协会(IAA)总结普惠保险是没有被商业保险充分覆盖的产品和群体,小额保险只是一个子集。”白皮书作者、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邢鹂向记者表示。
在邢鹂看来,虽然目前上述《指导意见》也没有为普惠保险下清晰的定义,但是以产品罗列和群体归类的方式界定了普惠保险的范围。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概念,普惠保险面对的都应该是此前没有被传统商业保险涵盖或覆盖不足的客群,这对机构锚定服务对象可以提供一定参考。
记者注意到,根据《指导意见》,保险公司要将开展普惠保险、履行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绩效考核,比如大型保险公司普惠保险考核权重原则上不低于5%。
徐敬惠对此表示,大型保险公司由于基础较好,通常能够更好地推进普惠保险项目。有些保险公司可能因为缺乏足够重视或资源配置不足,导致普惠保险的推广不够积极。传统的普惠保险业务综合成本高、展业难度大,对很多保险机构来说是个负担。不同特点的保险机构对发展普惠保险的态度也不一样。
“虽然监管设立了5%的考核指标,但具体如何细化、业务如何搭建,是不是要把普惠保险纳入它整个的业务发展战略和年度的预算里面,对很多机构来说挑战还比较大。”徐敬惠说。
普惠保险除了服务成本很高,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很分散外,可持续性问题也是挑战。例如根据上海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团队发布《“以退为进”:惠民保产品研究与观察》报告,截至2023年11月15日,退出市场的惠民保产品有73款产品,占比约为25.7%。
宁波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周逸斌在上述2024普惠保险峰会上就表示,政府端,一方面是财政投入可持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更好体现具体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市场端,保险公司的利益、群众的利益、政府的利益,还有第三方机构,各方利益确实也很难平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向记者分析:“目前普惠保险存在风险识别与定价难问题。普惠保险面向的是广大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这些群体往往缺乏足够的信用记录和财务数据,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准确识别风险和合理定价。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普惠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
加强跨界协同融合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普惠保险可持续经营问题,则需要制度和市场充分给予支撑。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胡学好在会上也表示,未来普惠保险发展如何,要看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财政的支持政策,二是商业可持续。
“普惠金融就是‘支农扶弱’‘支小扶散’,这些特定的对象就决定了商业可持续具有一定挑战性,需要进行良好的商业设计和政策体系。”胡学好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包括机制可持续、支持体系要可持续、发展节奏可持续、保险激励可持续。
数字经济学家、中关村大数据联盟专家委员高泽龙对记者分析,可以通过完善概念与评价体系,加强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以及加强行业合作与跨界融合等措施,进一步推动普惠保险的高质量发展。
徐敬惠认为,要鼓励跨界协同、融合发展、创新模式,用科技手段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尤其是用科技手段助力和赋能普惠保险低成本、高效率运作。如果没有数字化手段,用传统的方式难以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对记者表示,要打造包含经济与社会双重考量的评估体系,辅助决策与监控。
龙格对记者表示,建议完善普惠保险评价体系,涵盖保障范围、服务质量、数据安全等多维度的普惠保险评价体系,对普惠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引导普惠保险有序发展,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对在普惠保险领域表现突出的保险公司给予加分奖励,激励更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普惠保险的发展。此外,要加快医保数据与商保数据平台的打通,实现数据共享,为普惠保险的精算定价、风险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持。
徐敬惠进一步提出,要探索建立普惠保险网络,以多种方式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政策的引导、监管的支持、部门的配合,尤其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发力,打通堵点,探索模式,形成合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