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开幕。同期,中国-东盟中小企业产业链商务对接会(以下简称“对接会”)举办,对接会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方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国-东盟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对接会上,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表示,从过去几年的工业制造情况来看,中国——东盟供应链、产业链对比欧洲、美国更具有韧性和特点,背后离不开中小企业。
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新一轮出海浪潮。从出海企业规模来看,近年来中小企业出海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中小企业出海意愿也不断增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62%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开展国际化业务,另有18%的小巨人企业计划出海。
在中小企业的出海“航行图”中,东盟市场是重要的目的地。日前举行的第27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宣布,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实质性结束。从双方2010年建成自贸区到2019年全面实施自贸协定2.0版,再到即将打造自贸区3.0版,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提质升级。
对此,郑永年表示,中小企业想要出口产品到东盟市场,要利用好中国—东盟“10+1”机制带来的经济效能进行布局。
中小企业出海到东盟市场,什么样的模式才是健康、良性的?
“我是浙江人,考察过很多浙江出海东南亚的公司。有一些企业在东南亚不受欢迎,就是因为他们一味搞价格战。”对此,郑永年提到,东盟的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相对也比较便宜,但依然能够在经营上做加法,不能一味做减法。
“我一直说,我们的企业家走出去,不要去跟别人竞争低端的市场,应该往上走去开拓中高端市场。如果中国企业不改变经营方向,到了东盟国家继续搞‘内卷’那一套,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向。”郑永年建议,企业“出海”,应当往高端竞争,发展的空间才是无限的,一味地抢夺低端市场,不仅不会受到出海目的地的欢迎,商业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前阵子,郑永年刚刚去上海参加了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他看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参展,不少企业反馈,有的产品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就变得很大。
“从这也可以看到,如果中国和东盟两个大市场能够合作起来,不管生产还是市场,发展的空间都会更大。我们一直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直到今日我都如此相信,因为我们中国和东盟市场都依然具有潜力,如果我们这两个市场能够有共同的目标,互相借助对方的力量,这个市场会更有意义。”郑永年说。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