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健康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社会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为医药大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正在赋能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在重塑行业格局。
那么今后的医疗行业将如何发展?哪类突破性创新将带来变革?哪些细分赛道将被新质生产力推向发展“高潮”?透过本届进博会,或许可以对未来“窥见一斑”。
进博会中,各医疗企业纷纷展示其引以为豪的领先医疗技术和产品,医疗器械产品更是集医学、生物学、机械学、材料学、大数据等多学科于一身,一批“黑科技”产品涌现在进博会“舞台”中。
例如全球知名医疗科技公司史赛克,以“新质创新·共筑健康未来”为主题,携近40款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亮相进博会,集中展出了关节与Mako机器人、内窥镜、动力、创伤、神经介入以及急救医疗领域的多款前沿创新技术及产品。
创新是推动医疗行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突破式创新,以及除了产品还有哪些角度的创新需要探索,均一直是行业热议话题,基于此,史赛克中国总经理张绍斌分享了他的看法。
史赛克中国总经理张绍斌
做到突破式创新,才能脱颖而出
Q: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医疗市场的特点和创新机遇?
张绍斌:医疗市场的竞争特性由行业自身特质所决定,医疗产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医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回顾过去100年,从没有内窥镜到内窥镜的普及、从没有麻醉到现代麻醉技术的应用,再到现代外科乃至机器人手术的发展,这都是技术创新引领医疗健康事业的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竞争不可避免。只有具备创新基因、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会形成头部、中部等市场格局的原因,其中头部企业会拥有更适合创新的土壤,能够专注并投入到创新中去。
以史赛克为例,2023年全球收入约205亿美元,而研发投入超过14亿美元,对创新的重视以及每年高比例的投入,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Q:医疗市场中一直存在对跟随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的讨论,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医疗器械产品才能称之为突破式创新?
张绍斌:在医疗器械领域,许多厂家可能会倾向于从外观、涂层等角度进行改良式创新,但这并未达到突破性变革,或许只是从1成为1.1或1.2,而突破性创新要完成“从0到1”的跨越,推出全新的产品,带来全新的诊疗理念。
创新,让手术更精准、更安全
Q:请问能否以具体的产品案例来阐释什么才是突破式的创新?以及突破式创新产品能够带来哪些价值?
张绍斌:以史赛克的Mako关节机器人为例,在这类产品引入中国之前,国内所有关节置换手术都要手工完成。
手工手术的特点在于,患者麻醉后,医生需要切开目标区域、暴露术野并现场观察后,才能制定手术方案,全过程较为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技能。
有了骨科机器人的辅助,医生可以在术前为患者生成三维影像,提前制定手术方案——包括选用的假体型号、切割位置、切割角度等细节。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能在术前精准规划的方案下更好地实施手术。
更重要的是,骨科机器人配备了机械臂,具备极高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配合机械臂具有的非常重要的保障功能——若医生的手术操作出现误差,比如力度过大或角度不对,机器人会立即通过实时反馈机制和精准的机械臂控制,来确保医生始终在安全操作区内进行手术,一旦超出安全范围,机器人就会主动停止,等待医生确认后再继续操作。
这些克服了传统人工手术的许多难点,既是骨科机器人系统设计的一大亮点,也体现了我们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对手术安全和患者安全的承诺。
而且当机械臂与术前方案相结合,手术的标准化会明显提升。以往患者需要寻求经验丰富的医生,而有了骨科机器人,经过一定的操作培训学习,大量医生能在机器人辅助下更快速地完成专家级水准的手术。
Q:关节机器人能够创造如此多的临床价值,那么骨科机器人市场都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和潜力?以及企业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做好一款骨科机器人?
张绍斌:骨科机器人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是适用面非常广泛,与心血管等外科相比,骨科涉及从头到脚,几乎全身性覆盖。
但是在骨科领域,很难找到一款适用于所有部位的通用产品,例如在创伤诊疗领域,很难有某款产品能同时应用于手臂外伤和头颅外伤,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人体组织的需求,研发最适合的产品,这对手术机器人的整体设计和生产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另一方面,骨科领域还存在独特的挑战——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短期内植入假体后疼痛是否缓解、是否灵活自如,更要看长期表现,要确保植入的假体在多年后依然有效。
换句话说,假体的置换率越低,手术越成功,理想的关节置换手术要能够确保假体在10年、20年后依然有效,因此在短期内很难判断不同公司的假体品质区别。
而史赛克之所以在骨科领域出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据库的建立——收集了大量数据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精准设计和生产假体等相关植入物,这正是技术储备的体现。
例如澳大利亚的专门追踪手术和假体长期表现的数据库,其中包含了机器人辅助手术与人工手术的效果,通过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数据积累,能够清晰看到不同假体的翻修率,在这些数据中,史赛克关节机器人手术的翻修率最低。
这体现了我们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仅将产品简单提供给患者,而是通过长期跟踪,确保提供长期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中国的许多一线专家也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数据库,对患者长期跟踪,监测假体的置换率和翻修率。
Q:除了关节机器人,史赛克的布局非常广泛,还有哪些产品是创新突破的体现?
张绍斌:展示创新技术和产品,这正是参加进博会的意义所在,除了Mako关节机器人,我们还带来了许多新产品。
比如InSpace可吸收植入式球囊,可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在肩峰下植入,以恢复肩关节平衡,减轻疼痛,增加活动度。该产品于第六届进博会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并于2024年7月在中国获批上市许可,这标志着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撕裂的疾病治疗开启了新的微创手术时代。
SonopetiQ全新超声外科吸引系统在进博会期间正式上市,这一超声外科吸引系统可以同时满足软组织去除、骨组织打磨和骨组织切割三大功能,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方便医生在手术中灵活切换,通过更精准、更安全的操作,提升手术效率和外科医生的使用体验,更重要的是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安全。
因为神经手术特别是脑部手术,需要切开和打磨骨骼,由于骨质坚硬,但脑组织等又属于软组织,因此一个手术内可能需要多种切割方式。
目前这一系统除了适用于神经外科、骨科,还拓展到了普外和肝胆手术。
创新,无处不在
Q:除了产品层面,史赛克还与医院和专家之间建立了密切合作,这些合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可以分享?
张绍斌:刚才提到的多是产品方面创新,但我们发现中国的一线专家在应用场景方面也做了很多创新。
比如中国的5G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最成熟且发展最快,三年前,我们就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合作,利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和5G网络,实现了多台手术机器人同时进行手术,并且进行专家现场指导和交流。
这一创新应用场景的最大亮点在于能够帮助到二三线城市以及医疗相对不发达地区患者,改善这些地区的诊疗水平,让当地患者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因为这些地区的医生很难有时间和机会操作大量手术,导致经验与发达地区医生有一定差距。
而在11月9日,“畅联中国6地5G远程多中心手术”成功举行,在远程技术的协助下,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开启了该院第一例基于5G网络下的远程机器人辅助单髁关节置换手术。
在史赛克Mako关节机器人系统的辅助下,上海六院张先龙教授邀请西安交大二院王坤正教授共同坐镇位于上海六院的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及手术转播中心,全程参与了同步在六城市七家医院展开的远程术前手术规划会诊及术中手术计划会诊、同步手术演示。
这一创新不仅推动着骨科机器人技术的又一次跨越,更显示出“Mako+5G技术”在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向更广阔的地域延伸时的重要作用,并有能力为更多中国患者提供同样高水平、均质化、可靠的手术诊疗。
Q:2024年史赛克完成了7次并购,在并购背后都有哪些考量,是否同样离不开创新?
张绍斌:创新性始终是我们关注的核心,正如之前提到的Mako关节机器人和InSpace可吸收植入式球囊,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革命性的全新idea来寻找新的方向和赛道。
只有足够创新的企业才能提出独特的创意,而这些创意能够帮助我们积累经验,并改进现有产品。因此,是否具备别具一格的创新性,是我们收购时关注的焦点,因为这能代表未来某个阶段的发展方向。
史赛克完成了大量并购,这对企业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购后,我们要保持被收购企业产品的原创性,尽量不失去其原有设计特点,同时要能够更好地将这些产品嫁接到我们的平台上。
史赛克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次并购之后,我们都非常注重被收购企业在中国业务的整合,这么多年来完成了很多优秀的整合。
例如史赛克数年前收购了专注于小关节领域的WrightMedical,而史赛克原本在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领域拥有较强优势,通过这一并购就可以弥补小关节产品线的空白,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史赛克的平台优势。
在过去数年中,这些并购让史赛克有机会把出色的产品更好地推广到临床,以让更广大的患者获益。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