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AI)如火如荼,金融行业是AI应用密集的领域之一,比如智能营销、智慧投顾、投诉处理等场景。然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可能带来数据安全方面的挑战。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期间,毕马威中国金融行业研究中心合伙人李砾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专门法规的陆续出台,相关金融监管机构亦在酝酿人工智能领域的金融监管要求。金融机构需前瞻性地将人工智能治理目标与风险管控融入日常管理流程中。
人工智能重塑金融服务
金融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记者注意到,农业银行发布的《中国农业银行“人工智能+”创新实施纲要》指出,按照“两条路径、八大领域、六个方面、三个阶段”的总体策略,指导性部署农业银行智慧银行“AI+”全面建设与深度应用。其中的八大领域是聚焦信贷、风控、渠道、运营、投顾、营销、运维、办公,全面实现智慧银行高质量业务发展。
以风控场景为例,毕马威中国金融业风险和监管科技合伙人王大鹏指出:“人工智能改变着金融风控的模态,大数据模型为应用与决策提供量化依据,让人工智能像人类财务专家一样思考、判断与交互,提供更高效的智能分析与告警。智能风控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事业机构财务管理的基石,其核心在于能够显著提升风控的有效性,帮助风控更精准地识别舞弊行为等风险事件。”
毕马威中国咨询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首席技术官及创新主管合伙人刘建刚表示,人工智能在紧密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和需求、深化应用场景探索、挖掘应用潜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积累了众多案例研究,在不断验证优化完善技术效果。例如,在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方面,人工智能正在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相应的监管机制及风险管理方式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在智能营销、风控与合规等领域的细分业务场景,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渗透落地,提升企业智能决策水平,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跨模态的内容生成能力,实现更具人格化的交互体验。
整体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资管机构监管司副司长蒋则沈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巨大潜力。它能深刻改变金融服务的方式、效率、覆盖面和精确度。例如,智能客服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准确回应客户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在风险管理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能更准确评估风险,为金融机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应建立人工智能风险管理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有可能带来系统性歧视、对数据和隐私权的侵犯以及信息茧房等问题。
蒋则沈还提到,人工智能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它在法规、操守、安全等方面带来新风险,显著增加金融体系运行的复杂性。一方面,传统金融市场风险与技术风险交叉叠加,如数据安全风险,若人工智能系统依赖的数据被泄露或篡改,将给金融机构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算法的不透明性给监管带来困难,监管机构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和确定其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当前,各国也开始立足于自身的技术优势与资源禀赋,采用不同的人工智能治理与监管路径。2024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金融领域人工智能的监管方法》(Regulatory approache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finance)报告,基于对金融领域人工智能监管方法的调查,分析了49个经合组织和非经合组织管辖区对金融领域人工智能使用的不同监管方法。
关于人工智能监管的现状,毕马威发布的《人工智能(AI)国际金融监管初探》指出,在金融领域,目前金融监管机构对于人工智能监管的整体立法并不十分活跃,各区域/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主要根据整体性的人工智能监管政策与要求,在各自的职能领域针对人工智能应用进行规范。但随着人工智能专门法规的陆续出台,相关金融监管机构亦在酝酿人工智能领域的金融监管要求。
那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蒋则沈指出,首先,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了解,提高监管科学性和有效性。与学术界、业界合作,共同研究应用和风险,制定相应监管政策和措施。
其次,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算法进行审查和验证,防止偏差和错误决策;进行模型验证,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研究讨论,制定相应伦理准则和法律法规,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符合人类利益和价值观。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