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交易行情下,A股话题霸屏了热搜和朋友圈。国庆假期期间开户申请量、咨询量激增,老股民加仓、新股民入市……
10月10日,首期5000亿元“互换便利”开启申报,这将怎样影响A股?如何看待这轮行情?为什么市场快速上涨,100多家公司大股东进行减持?在《中国经营报》触角“零观财经”栏目,《中国经营报》记者深度对话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杨德龙认为:“A股第一轮快速上涨阶段结束,未来走势可能更加健康,进入第二轮稳步上涨阶段。超预期政策有望扭转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带来更长期的经济回升。特别是长期以来资本市场下跌导致的估值修复,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机会。”
对于投资者而言,杨德龙建议,应从熊市思维转向牛市思维。熊市思维认为每次市场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而牛市思维则认为每次市场调整都是加仓的机会。仓位尚未满的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如果市场短期内上涨过快,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半仓进行操作。如果市场出现回调,可以适当加仓。
大量资金推动A股第一轮行情
《中国经营报》:10月10日,5000亿互换便利正式申报,这对股市会有哪些影响?
杨德龙: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就提到要进行创设两项工具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10月10日,首期5000亿互换便利开始申报,体现了央行对资本市场的实质性支持。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用其持有的资产(如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抵押,从央行换取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如国债、央票等),并进一步将这些资产变现用于股票购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这些机构的流动性,也可以通过资金的注入稳定和提振资本市场。这次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要求,确保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除了互换便利,央行还创设了再贷款工具,即向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提供再贷款的额度授信回购股票,这也是真金白银的支持资本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央行的这两项创设,并不是央行直接下场买股票,而是由机构将自己持有的资产、证券抵押,从央行获取流动性。这样的机制安排能够为市场注入大量“真金白银”,形成实质性的资金支持,进而推动股市的发展,并增强市场的信心。
《中国经营报》:9月24日出台的政策组合拳对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经济运行有哪些亮点?
杨德龙:近期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确实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提振经济的决心和信心。从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释放的利好政策,到10月8日发改委强调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再到即将召开的财政部发布会,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都超出了市场预期。这种政策组合拳不但涵盖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涉及金融市场的改革与支持,显示出中央在从全局战略的高度部署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这轮政策利好引发了强烈反应。A股和港股都出现了大幅上涨,市场信心显著提升。A股在短期内从2600多点涨至3600多点,恒生指数今年大涨35%左右,成为全球表现最为抢眼的市场之一。这种表现不仅仅是市场对短期政策的反映,更是对未来经济复苏预期的充分反映。
这一轮政策有望扭转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带来更长期的经济回升。特别是长期以来资本市场下跌导致的估值修复,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机会。即使经过这波上涨,很多优质股票仍然处于低估状态,甚至只有过去高点的三到五折,这就为市场继续上涨提供了空间。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市场确实充满机会。网上有一个段子说,“现在上车的人成本比车上的人还低”,这意味着,尽管市场已经上涨,但很多股票的价格依然有较大的修复空间,远未达到泡沫状态。在市场回调时抓住优质筹码,可能是这一轮牛市中最为关键的投资策略。
《中国经营报》:市场活跃,A股连续多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你认为这些政策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分别会如何影响市场走势?
杨德龙:这轮行情启动非常突然,成交量显著放大。特别是在国庆节期间,股票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人希望假期早点结束开市。据统计,国庆期间新开户股票账户超过100万户。节后市场成交量迅速增长,首个交易日达3.5万亿元,尽管第二天出现回调,成交量仍达到3万亿元,显示出投资者的积极性。
这次大量资金入市的来源包括:老股民加仓,因前期市场下跌时部分老股民降仓或空仓,行情启动后迅速加仓;新股民在赚钱效应的吸引下进入市场;机构投资者加仓,尽管公募基金仓位较高,但随着基金净值回升,未来申购量可能增加,吸引更多资金入场,此外,保险、养老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私募基金等也加仓;外资流入,尤其是在美联储降息后,人民币进入升值趋势,吸引外资加速回流。
总的来看,大量居民储蓄资金在市场启动后开始转向资本市场。过去四年,A股和港股下跌,楼市投资机会减少,许多投资者转向存款。随着A股趋势的改变,资金将逐渐流向股市。
《中国经营报》:这一轮的“10万亿”救市跟上一轮的4万亿有何区别?
杨德龙:这轮经济刺激采取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的方式。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通过降息、降准和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减轻居民和企业的利息负担,降低长期贷款报价利率(LPR)。与此同时,预计未来几年将推出总额约10万亿元的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发行超长期国债,每年约2万亿到3万亿元,以拉动投资和促进消费。这不仅有助于提升GDP,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政府计划通过现金补贴或消费券等方式,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增加居民收入,以带动消费增长。
与2009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的4万亿刺激计划不同,当时的重点主要是基建投资。而此次,除了传统和新基建外,还将重点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并大力提振消费。由于我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完成,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消费。过去两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已超过投资和出口之和,达到了50%以上,去年更是高达80%。因此,这次刺激计划在规模上将超过当年的4万亿元,并且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更加显著。
转向牛市思维迎接第二轮行情
《中国经营报》:你提出观点“投资者应从熊市思维转向牛市思维”,原因是什么?
杨德龙:当前市场趋势已经彻底从熊市转向牛市,投资者的思维方式也需从熊市思维转向牛市思维。在熊市中,每次市场反弹被视为减仓甚至“逃命”的机会。而在牛市中,市场趋势是不断向上的,每一轮上涨的高点和调整的低点都高于前一轮,这时市场每次大幅调整都应被视为加仓机会。
可以看到,当前A股牛市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
成交量持续放大,即使在调整期间,日成交量仍保持在3万亿元左右,远超1万亿元的常规成交量,显示出市场活跃度非常高。
快涨急跌,在牛市中,投资者交易活跃,情绪波动大。上涨时情绪乐观,推动市场快速上行;下跌时市场恐慌,导致大幅回调。这种剧烈波动有助于市场清理浮动筹码,使其更加稳固。坚定持股和信心在牛市中尤为重要,频繁交易可能会因波动带来损失。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价值投资显得尤为关键。投资者应坚定信心,专注于中长期持有优秀企业的股票,而非被短期波动影响。频繁追涨杀跌不仅会错失牛市机会,甚至可能在牛市中遭遇亏损。
《中国经营报》:我们看到不少个人投资者跑步进场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东或者高管发布减持公告。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杨德龙:近期市场快速上涨,许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发布了减持公告,这引发了部分投资者的担忧,担心大股东趁机减持会导致这轮牛市终结。
股东减持大多是出于私利,利用股价高企的时机套现资金,但这与市场是否能够持续走牛并没有直接关系。市场的长期走势更多依赖于政策、经济和资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然,对于大股东减持的公司,投资者应保持谨慎,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在大股东眼中,公司的股价已经高估。
相反,对于股东自购、增持或回购股票的公司,投资者则应给予更多关注。这表明大股东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公司有价值并具备长期发展潜力。因此,大股东的增减持行为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参考,但并非决定牛市能否持续的关键因素,投资者需对此保持清醒认识。
《中国经营报》:普通投资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哪些投资机会?有哪些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杨德龙:当前市场的牛市趋势逐步确立,许多投资者跃跃欲试。但在投资中仍需注意把握节奏,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趁回调时买入好资产:尽量避免追高,建仓成本非常重要。因此,应在市场调整时选择买入优质资产。
关注中长期机会:不要专注短线操作,因为大多数短线投资都会亏损。只有在市场出现较好的买点时买入,并持有较长时间,才能真正抓住这轮牛市的机会。
绝不加杠杆:不要心存侥幸。正如巴菲特所说,一旦加了杠杆,时间就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过去几年中,很多加杠杆的投资者未能等到黎明,反而在黎明前倒下,特别是2015年因去杠杆引发的踩踏事件让人记忆犹新。因此,绝不借钱炒股。
将股票市场视为资产配置的场所:不要把股市当作短线投机的工具。我国楼市的黄金投资期已过,未来的财富差距将更多体现在是否持有优质公司的股权或优质基金。将股市视为股权投资的场所,才能拥有更好的心态,与优质公司或基金共同成长,实现财富增长。
《中国经营报》:一边是股市交易活跃,另一边是大额存单转让、提前取存款炒股……投资者情绪很是亢奋,从风险防控的角度来说,个人投资者入市炒股的资金占家庭可支配资产的比重多少比较合适?
杨德龙:股市的大涨吸引了一些存款搬家现象,许多之前未配置股票和基金的投资者也开始希望借机赚一笔,将存款或大额存单取出开户。这种追求更高回报的行为本身无可厚非,毕竟银行存款利率较低,但投资时一定要注意风险。
许多新手投资者缺乏投资经验,对股票和基金了解不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将可投资资金的30%以内用于股票和基金的配置,而将大部分资金继续放在低风险产品中,比如存款、货币基金或债券基金等。
对于有经验或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但最好不要超过50%,避免孤注一掷将全部资金投入股市,否则风险会增大。
此外,一些人甚至考虑辞职专职炒股,这也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市场波动无法避免,辞职炒股会让个人陷入被动状态。炒股应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进行,而不应完全脱离主业,大多数人并不适合成为职业股票投资者。因此,保持一份稳定的工作,把股票投资作为一种资产配置工具和财富增值方式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