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住建部联合推动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不断深化,多家银行及地方政府迅速行动,落实相关政策,有关机制的落地进展加速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率先表态,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等股份行也陆续召开有关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专项会议。
近期,多家银行陆续披露年内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地进展。
机制落地迅速
浙商银行9月下旬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该行已主办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87个,批复授信总额约323亿元,累计投放金额约139亿元。浙商银行辖内有35家分支机构的“白名单”主办项目数量位居当地股份制行第一位,有效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同一时间,浦发银行也对外报告称,截至目前,浦发银行作为主办行的“白名单”项目近70笔,审批通过金额近300亿元。
自今年1月份住房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有关部署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起来,纷纷召开专项会议,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陆续建立了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根据新华社5月31日报道,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分批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并推送给商业银行。截至5月16日,商业银行已审批通过“白名单”项目贷款金额9350亿元。
今年6月,上述两部委再度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白名单”项目的五个条件和五项标准,并提出多项可操作、可落地的工作举措。
在协调机制等房地产支持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响应。8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商业银行已审批房地产“白名单”项目5392个,审批通过融资金额近1.4万亿元,对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多方协同合作
多地监管和银行机构已经逐步协同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项目融资。例如,通过建立项目分类管理机制、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制定尽职免责制度等措施,确保“白名单”项目快速落地。
山东省建立了“房企+银行”双报机制,全面摸底在建项目,锚定住建部5个基本条件和总局5项要求,严格执行四证齐全、项目资本金、项目融资需求等审核标准。截至5月5日,该局辖区两批“白名单”项目已全部完成审批,审批通过409个、授信金额933亿元,已为207个项目发放贷款188亿元。
广西省主动谋划,配套出台融资对接协调、贴身跟踪监测、完善资金监管等7项“硬招”。该省建立了“一项目一主办行”制度,精准破解融资协调对接难、落地难问题。1月26日,全国首笔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下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落地南宁。
云南省建立了“政银企”三方协同工作机制,明确了“5+6”筛选项目标准,建立了住建部门初荐、银行机构复筛、主办行盖章确认项目的工作流程。
助力保交房攻坚战
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多家银行不仅快速审批“白名单”项目,还通过展期、新增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房企的资金需求,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和交付。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9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城市协调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已审批“白名单”项目超过5700个,审批通过融资金额达到1.43万亿元,支持400余万套住房如期交付。
“在协调机制的带动下,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扩大。”李云泽指出,截至8月末,今年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较年初实现了正增长,扭转了房开贷下滑的态势。房地产的并购贷款和住房租赁贷款也分别增长14%和18%,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
今年以来,房地产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对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提振投资与消费需求发挥了“强心针”作用。
“稳定房地产是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指出,从经济需求侧看,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近20%,而且还是决定其他投资需求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房地产是中国家庭部门最重要的资产,稳定房地产才能稳定家庭部门的财富,才会产生正向的财富效应,进而刺激消费需求。
殷剑峰表示,从过往房地产发展模式向新模式的切换并非一蹴而求,需要首先解决过往模式遗留的风险。
“协调机制等各项房地产支持政策的推出,正是化解风险,促进房地产发展模式切换的重要举措。可以看到,随着协调机制的稳步推进,房地产业的供给侧已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下滑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他进一步指出,未来,随着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从需求侧发力,中国房地产业乃至中国经济一定能够步入稳步发展的良性轨道。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