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融资盘正跑步进场。
据最新数据统计,10月8日A股融资买入额为4063.8亿元,几乎是行情启动前的10倍,也明显高于去年以来的平均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行情火爆的同时,一些资深行业人士正通过各种渠道提示投资者,牛市中加杠杆也有很大的风险。
“不要轻易加杠杆,一旦出现爆仓,后面再怎么涨都跟你无关了。”某券商管理层人士指出。
2023年2月以来各个交易日融资买入额变化截图自:Choice数据
几日之内融资买入量激增
本轮大涨行情虽然持续时间目前不长,但各路资金跑步进场的迹象明显。
从这几天融资余额等指标的变化来看,融资盘正大量涌入。
今年8月以来各个交易日市场融资买入额、偿还额、净买入额数据
据Choice数据统计,10月8日,A股融资买入额为4063.8亿元,而在行情启动前的9月2日至9月23日期间,单日融资买入额总体仅在400亿元上下波动。另外,最近的融资买入额也明显高于去年以来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这几天,融资偿还额也出现了大幅增长。10月8日,A股融资偿还额为2989亿元,而在行情启动前的10个交易日,单日融资偿还额的均值约为420亿元。
截图自:招商证券研报
据招商证券策略团队统计,9月30日融资资金净流入45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融资资金作为典型的右侧资金,一般在市场上行时放量,其前10大净流入交易日中9次是集中在2015和2020的大牛市。从结构上看,非银金融与计算机等成长板块是最近融资资金加仓最为集中的方向。
据Choice数据统计,10月8日,融资资金净流入规模大幅增至1075亿元,再度刷新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接连提示杠杆风险
关于杠杆资金入市,有关部门近期加强和重申了规范措施。据《金融时报》昨日报道,金融管理部门已对商业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金融机构应当高度重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强化内控和合规管理,严控加杠杆。业内人士强调,银行信贷资金严禁违规进入股市,这是商业银行必须坚持的金融监管红线。
有营业部管理者发朋友圈对两融业务做起了宣传,“监管窗口指导,银行信贷资金严禁入股市。其实用不着信贷资金,××证券额度充足。符合条件的朋友可以开通融资融券账户,合法合规融资。欢迎咨询。”
而这也是近期行业的一个缩影,在牛市氛围之下,这几天各大券商的营业部都“忙开了”。券商在互联网券商时代,开户早已不需要到现场办理,但这几天仍然有大量投资者前往线下营业部办理业务。据了解,目前券商仍有一些业务须在线下办理,两融业务就包括其中。
截图自:网络
刚过去的十一长假,不少券商推出了长假期间的营业部两融开户服务。今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券商分支机构负责人,对方大多表示,最近感受到来办理两融业务的投资者明显增多。
某券商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虽然不像开户那么火爆,不过最近办两融业务的投资者也明显增多了。这波主要是年轻人入市,他们很多还不符合两融开户资格。”
然而一些资深行业人士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提示投资者,牛市中加杠杆也有很大的风险。
某券商管理层人士日前在社交平台发文指出,“关于后市,毫无疑问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解套甚至有的人赚了不少,市场要持续上攻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波动会大幅增加,投资者的心理将面临极大的考验。想赢怕输,这种心态会一直有。而且极有可能有人在牛市也出现巨亏,比如今天(10月2日)高位买入某些港股,当天的损失就超过了50%。”
“再次提醒,谨慎追高,更不要轻易加杠杆,一旦出现爆仓,后面再怎么涨都跟你无关了。”他提示道。
另有专业证券律师日前专门发文提示新股民:
“切记不要借钱,不要高杠杆,不要听信所谓的‘内部消息’。我代理股民索赔二十多年,有上万股民来电、来函咨询,既有亏损几千、几万元的小股民,也有亏损几亿元的股市大佬,股市悲欢离合的故事听得实在太多了。”
一些投资者也在微信群中相互告诫称:“引以为戒,慎用融资杠杆!”
事实上,融资业务作为证券公司的一项常规业务,本身具有两面性。对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投资者而言,不失为一种好的投资工具。据业内人士介绍,“融资业务可以当天借当天还,不收取利息费用,这对于喜欢日内做T的投资者来说就非常好用。”
但另一方面,融资业务的杠杆属性也是一柄双刃剑。近年来,每次A股市场出现大幅调整时,有关券商营业部融资客户爆仓的消息就会频频流传。今年年初,当市场压力较大之际,一些券商曾出台临时性的两融暂缓平仓应急措施。
据业内人士介绍,通常两融投资者的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时,券商就会通知投资者去补仓,把维持担保比例上升到130%以上,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强制平仓。另一家大型券商投顾人士向记者表示,就两融业务的维持担保比例而言,130%是平仓线,150%是警戒线,如果低于130%,投资者需要在三个交易日内补回到130%以上,如果不能补足则会强制平仓。
总的来说,经过多年实践,融资融券作为一种交易工具,就像一面放大镜,合理使用可以放大收益,反之如果对市场的判断错误也会放大亏损。因此投资者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情况,合理使用。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