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本土biotech企业迎来大型并购案。
10月7日,嘉和生物发布公告,宣布与亿腾医药订立合并协议,嘉和生物将通过合并方式收购亿腾医药,并将公司名称由“嘉和生物药业(开曼)控股有限公司”更改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根据公告,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集团订立CDK4/6i外包管理协议。董事预期CDK4/6i商业化在即,且嘉和生物的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需要有强大的商业能力来把握着一切可能的市场机遇。董事会认为亿腾医药符合上述标准。“建议合并是公司向成熟且全面整合的生物制药公司迈出的关键一步,预期将为集团及标的集团带来互补及协同效应,并为合并完成后经扩大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受此消息影响,嘉和生物10月7日复牌,早盘高开超90%。截至发稿,涨89.09%,报3.1港元。
合并背后的驱动力
嘉和生物主要从事肿瘤及自体免疫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透过建立丰富及创新的候选药物及管线,致力于“首先为中国患者提供创新疗法,并逐步为全球患者提供创新疗法”。此次,嘉和生物和亿腾生物合并后新公司亿腾嘉和股东将汇聚高瓴、淡马锡、奥博、红杉等医药行业顶级投资机构。
本次的合并也被认为是多方商榷后的抉择。根据公告,经评估多家潜在目标公司后,董事会认为亿腾医药符合上述标准,且与目标集团进行合并符合嘉和生物及股东的整体利益,原因如下:
一是,亿腾医药拥有领先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创新专利药物和具有竞争市场优势的原研产品的多元化组合。亿腾医药是一家将抗感染、CVD及呼吸系统治疗作为战略重点的原研药生物药企,2020~2022年公司三大核心产品稳可信、希刻劳及亿瑞平的合计终端销量分别增长了34.9%、83.7%及182.1%。
二是,亿腾医药具备完善的商业化平台支持稳健的财务业绩。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亿腾医药三大主要商业化原研产品的总收入合共为人民币2191.9百万元,占该年度总收入的88.3%。
三是,亿腾医药拥有行业领先的销售及营销网络支持协同管线的未来商业化。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4年6月30日,亿腾医药拥有超过900名销售代表,遍布中国30个省份,覆盖超过12000家医院,包括约2000家三级医院及2000家二级医院以及超过12000家药房。
四是,亿腾医药具有先进制造平台及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近几年,通过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深度合作,亿腾医药不断引进和吸收全球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自身技术平台的不断升级和研发管线的快速拓展。
“此外,建议合并的代价将透过发行代价股份的方式悉数结算,嘉和生物不会有现金支出。建议合并是嘉和生物向成熟且全面整合的生物制药公司迈出的关键一步,预期将为嘉和生物及亿腾医药带来互补及协同效应,并为合并完成后经扩大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公告称。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上,持续吸引资金还是要回到创新、商业的本质,优选赛道,聚焦高潜力和竞争力的领域,并通过搭建研发和差异化的能力,提升企业价值。
“类似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的合并案例后续可能还会存在。”上述券商分析师预判,原因有几方面:首先,初创的生物科技公司目前面临的融资难度正在增加;其次,即便有意向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A股市场的上市途径并不那么畅通,而选择在港股上市,往往是出于比较的考虑,迫不得已而为之。许多交易实际上是由几个朋友共同促成的,即便上市后,其整体价值也未必理想,这实际上是在避免对赌协议导致的回购风险。
“在当前情况下,由于缺乏现金,对于生物技术公司而言,在推进此类项目时,针对不同的疾病目标进行临床试验,实际上会耗费大量资金。面临资金短缺,若无法筹集新资金,公司该如何自救?合作重新整合优化资源是最直接的模式之一。”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收购浪潮持续高涨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也能发现,在2023年共有39个中国本土创新产品授权给美国和欧洲企业的交易。行业更有观点认为,如果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合作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刷新了历史,那么2024年正在掀起中国Biotech被收购的历史大潮。
这一现象的背后,多重因素交织。一方面,在生物医药的产业环境遇冷、上市环境趋严、投融资环境日益严峻等多重作用传导下,生物医药企业的IPO数量收缩、节奏放缓,这导致企业的退出机制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当前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Biotech遭遇着复杂的生存考验,投资方也面临着巨大的退出压力,尤其是早期介入的资本。而被收购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退出路径,除了成功上市、发展成为Biopharma,Biotech的结局其实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本土创新的速度和临床价值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并且得到跨国药企更多的认可。
越是在周期性调整的大环境下,越能“淘金”。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跨国药企会频频出手,在中国市场挖掘优质企业及项目。也是看到了“商机”,2024年春节后,大型本土药企也纷纷开始加入了“淘金”队列。
例如,2024年2月23日晚间,华润医药发布公告,董事会已通过一项决议案并批准,非全资附属公司华润双鹤与全资附属公司北京医药将订立股权转让协议。据此,华润双鹤将同意以人民币31.15亿元收购北药集团持有的华润紫竹100%股权;2024年2月,国药集团也宣布拟溢价34%,以154.5亿港元总代价私有化中国中药。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中药以制造及销售中药及医药产品为主营业务。
“如果被收购的企业研发能力足够强,已售管线的未来里程碑收入或者分成收入达到可预测水平,该企业也是一个合理存在的商业主体,可以长期存在,被收购是一个不错的退出机制。”上述分析师说,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资产整合,也被认为是基于现在的新竞争态势以及政策导向而做出的市场反应。
美富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管理合伙人,并购/技术交易合伙人孙川此前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创新药物的发展已经历了十几年,从最早的大约2009年或2010年开始,随后像恒瑞这样的公司崛起,以及许多海归科学家开始致力于新药的研发,完全投入创新药物的开发。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我们实际上正处于技术爆发期,优秀的成果开始涌现。从安全性和有效性来看,这些新药非常有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当创新药物通过收购、授权许可走向市场时,它们具有相当的价值。”孙川认为。
美富律师事务所并购/私募股权合伙人赵蓉婧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并购无疑有利于市场的整体成熟,并能为优秀公司提供及时的退出机会。
“我们绝对不希望并购活动停滞。虽然上市是一个更直接的退出方式,但由于上市存在时间成本,目前A股市场难以进入,海外上市的估值也不理想,因此预计并购趋势将会持续。此外,我认为现在也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一些清理行为正在发生。”在赵蓉婧看来,长远来看,行业整合对中国整体医疗行业的成熟和发展是必要的。不可能长期容忍众多公司效率低下、市场上估值虚高的现象吸引投资者资金,却无法产生实际效益。因此,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