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30%,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不过,与国际先进制造水平相比,整体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国务院不久前审议通过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充分融合,积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于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数字技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数实融合已加速全面深化,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1个,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一方面,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不断升级,我国已建成62座“灯塔工厂”,占全球总数约40%;已培育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4.8%。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已布局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具备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创新。但当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基础研究不够扎实,自主研发能力不够强,技术应用转化不足。《行动方案》将核心技术突破放在突出位置,提出要集中优势资源攻破“卡脖子”领域,强调要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未来,要多措并举,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投入要长期化。设立专项基金,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比例,投资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平台。实施全球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加入国内科研团队,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竞争力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建立稳定的长期资助机制,确保基础研究项目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深入探索与技术积累。
核心技术的研发使用要自主化。设立高端芯片、传感器、测量仪器、控制设备和高端制造设备等关键领域的重点攻关项目,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支持自主研发高端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零部件,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在国内市场广泛应用,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技术推广和产业化。
核心技术的创新生态要集成化。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激励科研人员和企业进行技术转化与市场应用。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和工业软件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