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9月14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联合全国淋巴瘤专家发起的《中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生存现状和临床诊疗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服贸会上发布。这也是中国首份边缘区淋巴瘤(MZL)白皮书。
边缘区淋巴瘤是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9.4%。边缘区淋巴瘤通常发生在淋巴结边缘或附近组织,主要包括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MZL)、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和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等。此次共有来自全国159家医院的354位临床医生参与此次白皮书调研,覆盖27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旨在全面了解当前中国边缘区淋巴瘤诊疗现状、理解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旅程、分析现有治疗方案的应用现状和患者转归、探索新药和新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
白皮书调研结果显示,我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9岁,男性占比为62%。所有分型中,胃结外占比最多,且在诊断时更多为早期患者。除淋巴瘤相关科室外,消化科、普外科、呼吸科等是常见首诊科室。约有20%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在首诊时未能获得明确诊断,且与发病部位存在相关性。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表示,边缘区淋巴瘤不同亚型在不同研究中的发病率和生存现状有所不同,我国仍缺乏相关数据。此次白皮书的发布,不仅填补了我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患病数据的空白,还针对当前边缘区淋巴瘤诊疗中存在的诸多挑战,如诊断不清、首诊科室分散且诊断意识低、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少、传统治疗毒副反应高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指出,由于边缘区淋巴瘤的原发部位较多、分型复杂、异质性高,导致诊断难度较大,这也使其处于“边缘”状态,需要通过多学科会诊、专病门诊等多种举措尽快做出精准诊断。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