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在2024年来到了一个变革节点。一方面,分化正在加剧,宁德时代与比亚迪总计占据超70%的市场,而身后者份额无一达到两位数;另一方面,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爆发式增长后,动力电池产业链需要找到新的增量市场,以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3年我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锂电池产量占全球里电池总体产量的73.8%,预计2024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超过1000GWh。
对于投资人而言,如何把握这个赛道的演变趋势及玩家策略无疑非常重要。就在9月初,2024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办,第一财经深度调研此次参会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厂商与相关专家,进一步了解该产业的边际变量与投资机会。
1、锂电池的快速降本期已经过去
在经历了一轮快速成本下降后,动力电池的降本空间已经所剩无几。锂电池的主要成本来源是原材料,包括锂、镍、钴等金属,其中最核心的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峰值时的60万元/吨降至如今7.5万/吨,已经跌破8万元/吨的主流成本支撑线。
在锂资源企业已经普遍陷入亏损的情况下,锂价或许难有再下探空间。上游锂矿代表性企业赣锋锂业(002460.SZ)半年报称,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89亿元,同比下降4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7.60亿元,同比下降113%。大幅亏损主要来源于锂盐业务业绩下滑和投资标的的减值。今年上半年,公司锂系列产品毛利率11.75%,同比下降12.37pct(percentage,百分点);锂电池、电芯产品的毛利率为9.88%,同比下降9.06pct。此外,赣锋锂业持有的金融资产皮尔巴拉矿业(Pilbara Minerals Limited)股价下跌,造成8.44亿元的非经常性损失,皮尔巴拉矿业是澳洲最大的锂矿公司之一,业绩与股价同样受到锂价下跌拖累。
宁德时代(300750.SZ)副总裁孟祥峰称,未来在原材料成本没有大波动的情况下,企业更多要依靠技术提升、工艺改善、产业链合作以及新场景开发来进一步挖掘降本潜力。这一过程的难度显然会更高,节奏也将放缓。
2、二三线电池厂继续承压
动力电池领域集中度较高,“双雄并立”占据了七成以上市场。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以企业装车量与市占率计,今年上半年,行业CR2为71%,CR5为86%,CR10为97%。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分别以93.31 GWh和50.51GWh占据46.38%与25.1%的市场份额,其他电池厂市占率则均未达到两位数。
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1668亿元,同比下降11.88%;实现归母净利润228.65亿元,同比增长10.37%;毛利率为26.53%,同比增长4.9pct。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3011亿元,同比增长15.76%;实现归母净利润136.31亿元,同比增长24.44%;毛利率为20.01%,同比增长1.68pct。
亿纬锂能(300014.SZ)上半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出现同比小幅下滑;孚能科技(688567.SH)、瑞浦兰钧(0666.HK)已经连续三年未能实现扭亏,今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90亿元、4.43亿元。根据各家半年报,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中创新航(3931.HK)、欣旺达(300207.SZ)毛利率分别为16.45%、17.81%、15.62%,盈利能力和头部两者亦存在较大差距。
东吴证券认为,电池是非标品,产品、客户差异造成产品价格差异,目前宁德时代电池价格远高于二线电池是合理且持续的,主要原因为宁德时代产品和客户结构多样化、供应链采购优势,电池价格调整相对平滑。
2024年,基于成本和产品优势,宁德时代与二线厂商的盈利差异将继续保持,2024年单位利润微降至0.07—0.08元/Wh。特别在成本方面,宁德时代与二线电池企业相比有0.05—0.06元/Wh的差异,主要来自原材料用量少及采购价低(0.01元/Wh),单线产能大、人工低、折旧少(0.01元/Wh),良率高、产能利用率高(0.03元/Wh)。
3、储能有望复制锂电池发展进程
储能将会是锂电池的下一个战场,得益于性能的不断提升和成本的持续下降,锂电池在新能源车领域已经取得了大规模应用,而储能有望复制这一进程。
欧阳明高认为,储能的发展有三大关键点:
一是电池循环寿命的提升,根据测算,在循环寿命为7000次的前提下,锂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有望达到0.2元/Wh,与抽水储能持平,预计未来循环寿命将能够进一步提升至10000-15000次水平。
二是发展大容量电池,600Ah及以上的大容量电池可以减少电池数量和相关附件,实现规模效应,但大容量电池产生热失控时温度更高,会引发正极参与反应,因此对储能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热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是发展长时储能,当前的长时储能标准约为7-8小时,未来预计90%以上的新型储能电池储能时长将达到10小时以上。这三点都指向储能单位成本的降低,未来电池储能的理想价格目标为0.1元/Wh,从而实现对抽水储能(价格约0.2元/Wh)的替代。
储能的降本与安全是影响其商业化渗透的两个重要因素。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认为,目前电池成本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比例仅为20%左右,未来储能降本主要依靠系统标准化,而非依赖电芯价格下降。安全方面,提升储能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在于降低连接数量和提高热管理技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监测电池状态,提前解决热均衡等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其中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称,近年来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但装车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储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部分动力电池产能进行了分流。
已有不少动力电池企业已经主动将目光投向储能领域。国轩高科(002074.SZ)2024半年报显示,公司储能收入43.39亿元,占营收比重达到25.84%,毛利率达到23.87%,毛利贡献率由去年年底的23.71%增长至34.63%。
4、固态电池接棒仍需时日
在鹏辉能源(300438.SZ)发布全固态电池产品后,固态电池一时间成为资本市场新焦点。然而专家和企业普遍认为其产业化仍处在初级阶段,短期来看对行业的影响或将低于资本市场预期。同时,他们也给出了他们对产业化程度及实现时间的判断: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称,全固态电池关键在于材料和化学体系,最难的是界面问题,即颗粒与颗粒间的离子传输。用技术和制造成熟度1-9作为评价体系,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研发目前处于4的水平。
欧阳明高认为,固态电池应沿着“电解质—负极—正极”的顺序一步步完成研发,逐步实现材料迭代,以2030年实现产业化作为初步目标。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认为,固态电池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新型电解质开发、解决固-固接触问题等,预计未来5-10年会从小批量到大批量的发展。
比亚迪弗迪电池CTO孙华军则认为对固态电池短期内不应过于乐观,还应给予长期耐心。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工程化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许多挑战,如干电极的规模量产问题和界面应力问题。随着技术的成熟,硅碳负极在固态电池中应用的确定性很高,值得重点关注。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