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完成首个“三年倍增”计划后,劲仔食品又希望在未来三年“再造一个劲仔”,但完成这一目标所需的增长动力尚不确定从何而来。
近日,劲仔食品(下称“劲仔”)发布半年报,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1.3亿元,同比增长22.17%;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72.41%,主要受收入增长以及原材料成本下降影响。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记者,上半年业绩增长较好的劲仔、盐津铺子、甘源食品等都属于性价比较高的大众品牌,当前消费市场中,它们依托休闲零食量贩的规模化发展取得阶段性增长,“但这个增长是欠缺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隐患在于量贩渠道对食品安全的把控有所欠缺,这对消费者又至关重要”。
“小鱼”难扛业绩?
作为鱼类零食第一股,休闲鱼制品是劲仔的第一大品类,该业务上半年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16.64%,占总营收的62.24%。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劲仔的王牌产品收入增速正在放缓,业绩贡献度持续下降。
2022年上半年,鱼制品收入4.46亿元,贡献了71.98%的营收,一年后,虽然收入增至6.03亿元但增速远低于禽类制品和豆制品。今年中期,劲仔的鱼制品收入为7.03,增速降至16.64%,营收占比也降至62.24%。两年时间,鱼制品的营收贡献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个业绩火车头陷入了增长乏力的状态。
制表:左宇
劲仔亟需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火车头。
2023年,公司完成此前定下的上市后“三年倍增”阶段性目标,当年营收20.65亿元,归母净利润2.1亿元。今年,劲仔食品董事长周劲松又提出未来三年“再造一个劲仔”,即新的“三年倍增”计划,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劲仔业绩年复合增长率需要达到26%。
从上半年劲仔鱼制品16.64%的营收增速看,已经算“拖了后腿”,公司整体22.17%的营收增速也稍显不足。
“小鱼”扛不住增长大旗,压力自然给到了“十亿级”潜力大单品鹌鹑蛋上,这是公司近些年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鹌鹑蛋体积小、方便食用,主打高蛋白营养特性,口感Q弹,有着较强的零食属性。目前该赛道仍处于发展初期,据光大证券此前研报,鹌鹑蛋在C端市场规模约为20亿—30亿元,对比其他休闲食品细分品类百亿以上的终端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2年劲仔培育鹌鹑蛋为第二增长曲线,2023年该产品销售额破3亿元,公司称会按照“十亿级单品”对鹌鹑蛋进行布局。今年上半年,以鹌鹑蛋、手撕肉干为主的禽类制品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51.1%,是各品类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占营收的比重为22.84%,尚处放量阶段。
押注鹌鹑蛋,劲仔也在大力扩产能。
2023年底,禽类制品(鹌鹑蛋)设计产能为16000吨/年,在建产能8000吨/年。到今年中期,该品类设计产能为20000吨/年,在建产能4000吨/年,照此节奏,年底产能或能达到24000吨/年。
但问题在于,鹌鹑蛋单品在业内人士看来,门槛不高,很难形成品牌优势。朱丹蓬指出,行业内,盐津铺子、无穷、良品铺子、贤哥等多品牌都在加码鹌鹑蛋产品,品类门槛低,难以形成差异化壁垒。
劲仔新一轮“三年倍增”计划,充满未知。
品牌推广费涨80%
当前消费市场环境下,劲仔营收规模增长背后付出的代价不小。
2023年中期,公司营收增幅为49.07%,销售费用增幅为43.61%,投入和收入基本匹配。
到2024年中期,劲仔实现22.17%的营收增速,付出的代价却更大,销售费用同比上涨38.03%至1.42亿元;销售费用率为12.58%,较上年同期的11.14%有所提升。
多出的费用绝大部分被劲仔投向品牌建设、宣传及推广上。今年上半年,劲仔品牌推广费由上期的3501.44万元升至6313.23万元,大幅增长80.3%,其中广告宣传费投入金额为3874.31万元。而去年全年,公司广告宣传费投入金额仅2563.87万元。
这意味着,劲仔半年时间豪掷超过去年全年的资金来打广告,手笔不小。
对于休闲零食企业而言,销售网络布局至关重要。
早些年,劲仔以小包装为主核心布局流通渠道,单一渠道天花板有限且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2021年公司补充大包装及散称品规,进驻商超、便利店等现代渠道,线下是公司的销售主战场,线上渠道相对较弱。
上半年,劲仔线下渠道收入9.31亿元,同比增长29.45%,占营收的比重达82.39%;截至6月末,国内线下经销商较去年同期增加533家,为2967家。中邮证券研报指出,线下收入提升受零食量贩高增带动直营渠道取得较快增长影响。而线上渠道增长乏力,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3.28%,仅1.99亿元,对整体营收形成一定拖累。
早在4月劲仔披露一季报时,就有投资者询问线上渠道增长偏弱的原因。彼时,劲仔回应称,主要是去年以来公司对线上产品价格进行梳理优化,品规优化,对新媒体等渠道的运营效益加强管理,再加之鹌鹑蛋等新品导入较少所致,“线上渠道目前占比20%左右,符合休闲食品赛道的线上渠道占比情况,公司将继续保持线上渠道占比的稳定趋势”。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