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明确“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养老、育幼、家政等消费”。
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开始从商品转向服务领域,并表现出升级的趋势。最近几年,我国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扩大消费的主要动力。比如去年我国首次发布服务零售额数据,去年1~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3%(也受到疫情造成的基数效应影响),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14.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增速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快4.3个百分点,明显快于商品零售。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50%以上,吸纳就业的能力继续在增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分量更加突出,“稳定器”的作用日益明显。上半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5.6%,比上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但是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目前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仍然偏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消费2030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2030年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服务类消费超过实物类消费,预计服务类消费的占比将从当前的45%提升至52%,年化增长率为9.2%,超过同期实物类消费6.7%的增长率。因此,大力推进和发展服务消费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恢复的新引擎。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需要积极扩大内需,《意见》出台有利于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主要针对三类消费,即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事实上,这三类服务业消费的巨大成长空间,首先受到高质量供给不足造成的需求抑制。比如基础型中的家政、养老等服务需求,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基于专业化、标准化的行业良性发展趋势,而非专业化与标准化的状态,又“劝退”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率的提升,养老需求巨大,但专业而价格合理的供给不足,传统养老院模式对老人缺乏吸引力。这些基础性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推动更加现代的管理组织方式。部分服务业企业容易追求短期效益并以尽量降低成本来增强收益,这种思维不利于基础性服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改善型消费的潜力更加巨大,这不仅是因为4亿多中高收入群体正在转向服务消费并具有升级的需求,更加关键的因素是人口代际变化造成的消费偏好的结构性改变。据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中国35岁~44岁的人口将增加13%,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加36%,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构成人口基础最大的群体。90后以及00后们更注重精神消费,比如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消费。此外,中年人更注重以家庭为导向的消费,比如教育、旅游等。在这些领域,国内供给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服务消费不同于实物消费的明确性,在服务消费价值创造过程中,无形要素占据主动地位,顾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更为敏感,长期以来,由于供给质量不够高,人们不愿为服务支付更高的费用,甚至抑制服务消费。因此,除了企业要通过管理和创新提供高质量服务外,《意见》也强调了加强服务消费监管,完善服务消费标准以及引导诚信合规经营等,只有通过监管不断保护消费者利益,才有可能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