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家产业升级,新兴业态与技能需求的不断更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与此同时,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调整下,目前的职业教育已实现历史性跨越,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
中国东方教育(00667.HK)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老牌职教公司,自1988年成立以来,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机构之一。旗下有新东方烹饪教育、新华电脑教育(新华互联网科技)、万通汽车教育、欧米奇西点西餐教育、华信智原、美味学院和欧曼谛时尚美业教育七大职教品牌。截至目前,其已在全国开办245所院校。
“顺应人口结构变化与政策导向,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的融合正契合当前趋势,尤其适合年轻群体,有望成为未来教育市场的广阔蓝海。”中国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助理华军称。
“开设什么样的专业,由市场决定”
在技术高速发展、产业迭代的浪潮下,中国东方教育的专业更新迭代也在同步进行。与市场化需求同步接轨的专业培养模式,融入当下最新的前沿技术,匹配企业内部工作流程,使得我们收获市场和招生端的广泛好评。以汽车维修与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为例,智能焊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及机械臂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品质与效率。
近日,青岛自贸区的企业集团到中国东方教育山东校区调研,企业方对学校诉苦,当地造船业订单量高,而目前焊接领域尚未完全实现智能焊接,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完成,对焊工的需求量极大。
“应用型岗位如电工、焊工及智能制造领域的电气自动化,尤其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相关专业,近年来广受市场青睐。”华军介绍,中国东方教育同时提供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能吸引众多青年学员,集团正考虑调集多省焊接专业学生,为青岛自贸港区提供人才支持,来访企业也表达了长期合作意愿。
万通汽车教育开设PLC专业课堂
华军同时坦言,在焊工专业教育中发现了一些挑战。以内陆城市郑州为例,缺乏港口与造船业,加之近期经济波动,如富士康等大型企业缩减规模,导致整体工业需求下滑。这直接影响了焊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萎缩的背景下,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对此,中国东方教育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动态配置资源,将内陆城市的学生导向那些焊接需求旺盛的地区。比如青岛和南京,这些地方重工业与制造业发达,尤其是船舶制造业,对特种焊接技术有着持续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支撑,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维持了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
AIGC的爆发引领数实融合浪潮下的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社会各界不禁担忧,人工是否会被AI技术替代?
“我们与企业交流后发现,AI不能完全取代人工,而是作为辅助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华军认为,如何有效利用AI辅助工具成为成人短期培训中的关键环节。
万通汽车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而是将培训范围拓展至大交通、大机电、智能制造等新型综合专业,涵盖电工、焊工、PLC等成人培训热点。
基于此,中国东方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不仅包括传统的人工焊接技术,还引入了机械臂、工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为培养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可靠支撑,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餐饮服务行业经历了快速开店与闭店的循环,行业门槛看似低,实则对运营能力和市场洞察有极高要求。疫情后的经济环境下,从科技和金融行业转投餐饮的人群面临挑战,许多人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失败。
华军介绍,中国东方教育提供全面的餐饮创业培训,不仅传授烹饪技巧,更涵盖市场分析、品牌建设、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就是为了提升创业成功率。
在他看来,中国餐饮业的未来趋势一定是连锁化和标准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工会被完全取代,特别是在需要人际交往和创造性的领域,餐饮业尤其如此,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烹饪技巧,更包括个人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新东方烹饪教育理实结合课堂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软技能被认为与传授硬技能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学校就开始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习惯,比如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即便是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也要用专用的抹布来清洁地面,以此锻造学生的职业习惯和素养。”
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更是要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价值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将为他们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不同时代的学生能够在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
谈及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原则时,华军称:“我们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是由市场决定的。”紧随市场需求,依据行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倒推或者开发专业,灵活调整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技能与市场无缝对接。在他看来,这是中国东方教育集团连续保持95%高就业率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华军透露,将进一步强化“长期越长,短期越短”的模式——长期教育,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目前学习时间最长达三年,未来将延长至五年,以培养预备技师;短期培训则面向在职人士或寻求转行的成年人,通过短期技能集训,帮助其找到更佳工作机会。
打造就业生态圈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最终面向的还是就业。
不可否认,当下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是源于结构性矛盾,即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国家产业升级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但在“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认知下,导致许多学生都对技工、技师学院产生抗拒心理,倾向于考研、考公、考编,供需失衡造成招工难、就业难的困境。
以比亚迪为例,虽然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大学生往往不愿从事生产线上的基础工作,即使这些岗位能提供不错的薪酬。心态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部分毕业生对蓝领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其不符合自己的学历和社会地位预期。
相反,近年来考研、考公在年轻人掀起一阵阵热潮,成为不少大学生的首选出路。但华军认为,这两条路径是否能确保高质量充分就业值得商榷。
一方面,考研人数连年攀升竞争力持续加大,毕业后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仍不确定。而另一方面,公务员考试虽被视为稳定就业的途径,但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也在经历优化调整,原有的“铁饭碗”可能不再像以往那样稳固。部分公务员可能因改革措施,如薪资调整或岗位调动,而选择另做规划。
整体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复杂且多维,既涉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观念,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改革、职业培训以及创造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岗位来缓解就业压力。
通常来说,在经济下行期,职业培训往往会迎来增长,人们会寻求提升技能以增加就业竞争力。在华军看来,2024年的情况显得更为复杂——逆周期思维的人会看到投资于职业培训的价值;然而,悲观情绪使得一些人不愿意做出投资,对未来几年的就业市场的保守预期,让人们担心即便接受了培训,也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职业培训确实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通常保持在90%以上,这意味着接受培训后,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华军称,中国东方教育遵循全社会对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等重要”的共识,致力于大同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通道,加快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培养模式,真正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产业相融合、实习与就业相衔接,从而赢得学生的口碑与社会的赞誉。
最终,市场将会验证职业教育的价值,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华军认为,随着头部职业教育学校示范作用的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可能也会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而当人们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对其固有的偏见和歧视也会慢慢消融。
我们坚信,大力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打破单一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能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让职业教育成为更多学生的优选项。
一个向好的信号是,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
“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我们的学生80%来自于农村,一二线城市基本没有。”华军介绍,但是这几年,随着国家在职业教育政策端的向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也在变化,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也在变化。三四线城市,甚至二线城市的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中国东方教育集团备受外界关注的是其对外宣称“打造就业生态圈”。
“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离校那一刻的就业,而是他们的终身教育和就业服务。”华军称,无论是厨师还是汽车维修工程师,从他们踏出校门开始,学校希望提供的服务能伴随其职业生涯,包括技能提升、再就业等服务,直到他们离开职场。
据介绍,集团正在建设一个系统平台,让技能型人才和企业在这个平台循环互动。在华军的设想中,如果全国范围内数以万计的技能人才和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就能形成一种生态。这个平台可以提供持续的培训、创业服务,甚至供应链和资源支持,连接各行各业,不仅帮助学生实现首次就业,还确保他们在职场上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华军进一步解释,比如,面对企业技术需求,集团除了研发体系外,还会采用知识切片的方式供给课程,即企业可以将新技术提供给学校,由学校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企业工程师也能参与到师资培训中,共同开发课程,从而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稳定就业,提升就业率,同时也受到企业的欢迎。
新华电脑教育高技能培训基地发布会现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会提前引入企业的产品线或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这种做法促进了学生毕业后的无缝对接,增强了就业稳定性。企业文化早早在学生心中扎根,确保他们能够快速融入企业环境。
至于打造就业生态圈,华军认为这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虽然学校在就业网络建设上已有几十年的经验,但真正的生态圈构建才刚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学校正逐步推进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不排除与人力资源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或领先企业进行强强联手,以加快生态圈的形成。
华军相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就业生态圈的建设将取得显著进展,呈现出更多成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和企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职教赛道加速出清
在中国整体的职业教育规划中,公办院校无疑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教育环境的角度看,它们都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相比之下,民办院校则是有益的补充力量。
华军坦言,尽管中国东方教育在全国拥有两百多所院校,但在与公办院校直接竞争应届毕业生上,中国东方教育仅占约1%的份额。考虑到应届毕业生市场潜力,相信这一比例仍有增长的空间。
基于2025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国家正在布局未来的职业教育市场,尤其是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为确保各类学校,包括公办与民办,能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通过达标工程推动学校合并整合,以集中优质资源。
华军预计,这一过程将促使大约10%的职业学校逐渐退出市场,主要集中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这意味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将释出。
“能否抓住这部分市场空间,取决于各院校的教学品质、管理水平以及市场开拓能力。”在华军看来,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提高剩余学校的资源利用效率,但谁能真正获取这部分市场份额,还需依靠自身实力的竞争,这不仅是对教育质量的考验,也是对院校综合竞争力的检验。
近年来,疫情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是那些依赖短期培训的机构,现金流中断迫使许多机构退出市场。
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的监管,要求所有职业培训机构必须获得办学许可,而不仅仅是工商注册,对培训机构的场地、师资和设备等方面设定了严格标准,这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
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清除了以往存在的“小散乱”培训机构,使市场秩序得以改善,规范化程度显著提升。对于像中国东方教育这样具有三十余年办学经验的教育集团而言,规范化市场运营可视为一大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呈现出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民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属性,立足于现有的办学能力,不断革新,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访谈最后,谈及中国东方教育未来发展,华军表示,“集团的发展目标是打造百年基业,现在仅仅走过了第一个三十年。”在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方向下,随着集团区域中心战略的逐步推进,高级技工、技师学院的牌照升格,集团的市场地位将进一步稳固,有望揽获更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例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发布,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在此背景下,以中国东方教育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供应商正处于一个新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体系的同时,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多方努力下,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将借此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