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号源向社区倾斜 上海这样推分级诊疗让患者都看得上病|前瞻三中全会
2024年07月12日 17:38
来源: 界面新闻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社区医院真的香”“在上海不用死磕三甲”……这两年,越来越多患者感受到了分级诊疗带来的便利,选择在家门口就医,大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不了病”的印象也逐步改观。

  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

  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建设“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以来,上海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引导患者下沉就医。新冠肺炎疫情时,上海社区发热门诊承担了60%的工作量,减轻了上级医院的急诊压力。在此背景下,上海更加明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位与作用。

  2023年4月,上海印发《进一步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社区门诊量占上海常住居民门诊总量的比例达到40%以上,截止到2023年底这一数据为38.1%,相比2022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

  上海市卫健委于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为26579.73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为7271.92万人次,比2022年增加了超1600万人次。

  制图:黄景源

  今年4月,上海市卫健委明确,在目前社会面预约渠道和预约时间不变的基础上,经过社区医生初步诊断,可以为签约患者预约早于社会面5天的专家号源如果患者病情需要尽快诊治,社区医生还可以预约未来2天的专家号源。

  “虽然孩子生了病压力很大,所幸现在治疗比较稳定,如今挂号又解决了一个最大的困难,帮了我大忙。”两年前,朱女士的女儿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直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科化疗。

  孩子主诊医生沈树红是全国儿童白血病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线上号源经常一放出就“秒空”。每次治疗时,朱女士都要从宝山的家中转两趟地铁到医院,排队“蹲守”现场号源。

  今年5月,朱女士从家庭医生处了解到专家号源向社区倾斜,就带着孩子来到宝山区大场镇祁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家庭医生评估后,通过市级分级诊疗平台预约到了主诊医生的专家号。由于是基层转诊患者,朱女士带女儿就诊时还可优先就诊。

  图片来源:宝山区

  据悉,上海市级分级诊疗平台已有61家三级医院入驻,专家和专病号源占比60%以上,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接入该平台。

  专家号源“下沉”月余,宝山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预约市级医院号源306个、区级医院号源186个。长宁区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新举措落地后,区内每天市级预约上转50余人,预约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有专家指出,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居民挂上级医院专家号难的问题,也实现了家庭医生主导下初级诊疗、精准转诊,直接带动了社区门诊量的上升。

  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告诉界面新闻,家庭医生双向联结了社区居民与上级医疗机构,自专家号源向社区倾斜的政策发布后,截止到7月11日,中心与去年同期相比就诊人次数增长20%,达近万人次;专家转诊人次数相比同期增长近五倍。

  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内环内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不久,上海首家社区医院在此挂牌,进一步扩充临床专科、住院、手术等服务并开设标准化门诊手术室,日均门诊量不断增加。随后,社区医院成功对接商业健康保险,成为全国首个对接商保的社区医疗机构。

  金迎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社区医院”挂牌,并不只是简单增加一块牌子,而是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强化综合健康管理,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程天一已在基层工作十余年,在他看来,这期间最大的变化就是社区的服务内容覆盖面更全面了。

  “以前主要是帮患者配药,现在增加了更多的项目,比如每年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在社区医院体检,还有精准测血压血糖,就连康复针灸都有了。”这切实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老年群体的困扰。

  与此同时,上海完成了首批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这些诊室能提供包括龋齿填充、根管治疗、牙齿拔除、牙齿修复等9项基本服务,还拓展了口腔种植修复、口腔正畸、儿牙预防、微创拔牙等项目。

  “社区基本能满足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居民慢性病常用药物的供给,能够开展的诊疗病种也有所增加。”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参加“2024民生访谈”时表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社区平均配备药品已达661种,加上延伸处方可配400余种,目前社区可以提供配药的药品目录将近1100种,较前一年增幅达23%。

  新药也逐步在社区落地。今年6月27日,一位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了仑卡奈单抗(Lecanemab)新药治疗。这是该药在全国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首次正式应用。

  而在距离上海市区较远的崇明区,居民岛外就医率已低于5%,近七成居民选择在家门口的社区就诊。

  金迎注意到,社区门诊量增加的同时,医保费用也相应增长。医保基金限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增加医保基金风险。

  事实上,《进一步提升本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已经明确,基本医保基金增量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根据诊疗比例情况,动态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预算总额。

  在此基础上,2023年9月,上海市医保局等三部门印发《本市医保进一步支持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若干举措》,针对提升参保患者就医下沉动力、优化社区适宜技术价格管理、合理加大医保支付倾斜力度等方面推出15条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举措提出在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的医保目录内的乙类药品,参照甲类药品支付,此举属全国首创。根据财新报道,社区医院常见的乙类药品(商品名)有将近2000种,每年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约2亿元。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仍面临人才引进难、设备不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困境。

  截至到2023年底,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17万,较2022年增长了9.7%。2023年全国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2%,距离实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65%”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筛查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区医疗系统技术尚需增强、基层全科医生诊疗能力有待提高。

  周燕芳建议,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和改善针对心脑血管病的筛查及诊疗设备。推动商业保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医疗大数据等资源的对接整合,搭建医疗和保险共享数据桥梁,建立互利互通的交叉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则认为,卫生健康部门要构建全程、连续的疾病管理路径,确保患者能够在基层机构完成整个就医过程。

  为推动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界面新闻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上海将组织社区全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康复科等在岗医生至上级医院进修,提高社区医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急救服务能力。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91
原标题:专家号源向社区倾斜,上海这样推分级诊疗让患者都看得上病|前瞻三中全会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