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保健品行业复苏 功能细分多样成新趋势
2024年06月24日 16:34
来源: 界面新闻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新冠疫情过后,国内保健品行业开始复苏。

  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健康产品展览会,2024亚洲天然及营养保健品展(HNC健康营养展)期间,韩国保健品原始开发制造商Kolmar BNH全资子公司科玛美保的CEO姜俊瑛告诉界面新闻,经过疫情后,中韩两国民众对健康功能食品的认知大大提升。澳大利亚保健品协会(CMA)CEO John ODoherty同样提到,疫情期间,一些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小幅下滑,但此后得以恢复。

  这也反映在国内保健品公司的业绩变化上。2023年,国内行业龙头汤臣倍健仙乐健康的营收分别为94.07亿元、35.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66%、42.87%,增速均远超于2022年水平。汤臣倍健在当期年报中提到,当年1月,增强免疫力等品类需求井喷式爆发,膳食营养补充剂(VDS)行业渗透率短时间完成快速提升。

  实际上,保健品行业在国内的历史不长,渗透率和消费水平也不算高。当下,“保健品”的概念在国内较为模糊。有明确法规定义的是“保健食品”,其包括营养素补充剂和特定保健功能食品。另外,保健食品和特医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三类属于特殊食品,与之相对的是普通食品。近年来渐为人们熟知的功能性食品同样尚无明确法规定义,本质上属于普通食品。

  据IQVIA,其包括了进口功能性食品的保健食品统计显示,2021年,中美两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分别为485亿美元、853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18%、31%,中国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而据欧睿数据,2022年,中国、澳大利亚、美国人均年度保健品消费额分别为38美元、205美元、194美元。同样可以对比的是,姜俊瑛表示,2023年,约有80%的韩国家庭购买了大健康产品,每户年度支出规模大约在2000元人民币。

  从品类上看,膳食补充剂和传统滋补产品是国内消费者在健康领域的两大选择。受权健事件影响,2019年,两者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此后,膳食补充剂增速明显高于传统滋补产品。

  不过,国内膳食补充剂市场较为分散。2022年零售市场业务规模前五名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为29%,其中汤臣倍健市占率达到10%,其他公司如安利、H&H(健合)、无限极、赫力昂(Haleon)、完美、东阿阿胶则为个位数水平。

  这其中,安利是美国日用品和保健品直销公司,H&H收购了澳洲品牌Swisse,赫力昂拆分自跨国药企GSK,完美则是马来西亚健康产品公司。

  而近年来,该领域的行业竞争也在加剧。汤臣倍健在年报中分析,一方面,业内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大型药企和食品企业纷纷入局。另一方面,海外品牌借助跨境电商等方式与国内品牌在线上渠道充分竞争,此外,新媒体、新渠道、新技术等也为新品类、新品牌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进口产品方面,澳大利亚和美国一直在争夺对华第一保健品出口国的位置。2018年起,澳大利亚成为中国第一大膳食营养补充剂来源国,直到2021年再被美国超越。

  John ODoherty告诉界面新闻,澳大利亚将保健品作为“特殊药品”进行监管,可以说实行了该领域全球最严格的监管规则,以此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他观察到的一个趋势是,当下澳大利亚厂家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特别定制一些产品,而从前它们则是把澳大利亚本土销售的产品直接卖到中国。

  CMA旗下一公司的员工以鱼油举例,因为中国消费者非常看重鱼油的高浓度,因此公司推出了高浓度鱼油产品,澳大利亚市场则没有该浓度。“因为他们(澳大利亚消费者)不卷浓度。”

  该领域的另一个趋势则是保健品的功能越来越细分、多样。姜俊瑛举例,此前韩国红参以免疫这一单一功能宣传,但当下则会推出复配功效,如“红参(免疫)+维生素”等产品形式。此外,厂家也会开发已有原料的新功效,如通过人体试验,以原本用于控制血糖的原料开发减肥功效,给消费者提供多种体验,打造下一轮主流产品。姜俊瑛表示这一变化在中国也是同样。

  此外,产品的另一变化体现在剂型上。姜俊瑛提到,从前大人和儿童都服用片剂产品,但小孩更喜欢有口感、好吃的东西,所以厂家也会有针对性地推出软糖、果冻等剂型。

  方正证券保健品行业研报同样分析,养生并非年轻人的刚需,这一群体更偏好生活化、兴趣化、轻松化的产品。相较于产品形态、包装及规格呈“药品态”的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形态丰富,以零食、饮料为载体,将功能性作为附加值,包装颜值更高,产品创新空间更大,能将保健养生融入生活之中。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91
原标题:后疫情时代保健品行业复苏,功能细分多样成新趋势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