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消失后 “高考屏蔽生”成了舆论焦点
2024年06月24日 12:16
来源: 界面新闻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今年首个高考成绩被屏蔽的人出现了。

  据未来网报道,6月23日,云南红河州一中一名女生在查询高考成绩时,发现自己的成绩被屏蔽,考生成绩报告页面并未显示具体的分数以及总分。但在页面下方有一排小字,上面写着,“你的位次已经进入全省前50名,具体情况请于27日查询”。

  这一消息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截至发稿,该话题阅读量逾3亿,讨论量5.7万。有网友在评论中表示:“像小说和短剧里的情节”,也有网友称第一次知道高考成绩也会被屏蔽。

  “高考屏蔽生”的出现,是为了防止炒作“高考状元”、遏制“抢生源大战”。

  过去,高考状元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背后的学校和家庭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关注,高分考生和高考状元还会成为各大高校抢生源的重点对象。然而,这种过度关注往往会给考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也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引发社会的焦虑和不满。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育部门推出“高考屏蔽生”的政策,通过技术手段对排名靠前的考生成绩进行保密处理,以减少社会对高考成绩的过度关注和不当炒作。

  早在2021年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转变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做法,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概念。

  去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高考成绩信息管理,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

  多地教育主管部门曾有过相关落地探索。早在2012年,广东省考试院就对全省文理科前十名的考生分数进行技术屏蔽,2018年扩大至文科前20名,2019年则进一步扩大到文理科前50名,此后几年均沿袭屏蔽排名靠前考生成绩的惯例。

  2021年,云南也曾明确,全省文、理科前50名的考生分数已屏蔽,不提供查询。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成绩查询页面也曾在2021年显示,全市总分排名前20名的考生成绩,暂不公布。

  “高分屏蔽”政策有可圈可点之处,确实对炒作“状元”风能起到一定降温作用,但仅凭借技术手段并不能彻底遏制住社会对“状元”的恶意炒作和过度关注,甚至连“屏蔽生”也变成“高分生”的象征,继而成为宣传、炒作的对象。

  这一现象背后,根本问题还是长期以来的唯分数论、唯名次论。成绩、名次、状元,本质还是高考录取制度的直接产物——大学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

  “在按总分录取的高考体系中,‘状元’就是榜样,炒作是禁止不了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就如同屏蔽状元,反而引来外界对‘屏蔽生’的好奇一样。要让社会不关注‘状元’,就必须破除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熊丙奇称,要加快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按总分、名次录取学生的模式,强化过程评价,探索综合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分数只是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也就不再有“状元”之说,社会舆论对“高分生”的关注也就降温。

  此外,要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治理地方党政领导片面追求升学政绩的现象,要令行禁止。否则,追求、炒作升学率问题就无法得到治理,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91
原标题:“状元”消失后,“高考屏蔽生”成了舆论焦点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