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央行为何要选择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
2024年06月19日 18:52
作者: 姜樊
来源: 新京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该功能。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将进一步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完善利率走廊调控模式,推动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再推进短期利率将是未来主要政策利率

  潘功胜指出,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但也有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

  这包括了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还比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而潘功胜此次讲话中也明确未来的主要政策利率将是短期操作利率。

  使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是国际较为常用的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方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如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隔夜拆借利率,是各种短期融资工具、信贷产品、浮息债券及利率衍生品的定价基准。与之类似,加拿大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也是隔夜拆借利率。

  广开首席产研院资深研究员刘涛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与中长期政策利率相比,短期政策利率可以及时反映政策调控的强度,衡量市场流动性充沛与否。各国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等手段来实现对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控,进而可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其他利率。

  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进一步指出,通常来讲,短期市场利率调整过后,长期市场利率则是在短期市场利率的基础上,叠加了市场针对流动性和未来发展预期而形成的利率,因此长期利率更加反映市场的预期和流动性效应。

  选定7天期逆回购利率其他工具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色彩

  潘功胜在会上明确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已基本承担了政策利率的功能,并指出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

  事实上,当前我国的利率主要分为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两类,其中,7天期逆回购利率、中期借款便利(MLF)操作利率等属于政策利率,而短期基准市场利率(DR007)、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0年期国债利率为市场基准利率。在政策利率中,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短期利率。

  王青指出,在选择7天期逆回购利率之后,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将发生改变,即从此前更注重广义货币(M2)的增长,变为了市场利率DR007利率的变化。从而让货币政策更好地从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进行传导。

  刘涛亦指出,未来,如果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等短期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则无疑可提高对市场流动性监测和反馈的效率,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真正做到“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同时也能为各类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更好的风向标。

  此外,潘功胜在会上还指出,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将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宽度

  在选择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政策利率之外,潘功胜表示,调控短期利率时,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把货币市场利率“框”在一定的区间。

  “目前,我国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总体上宽度较大。”潘功胜指出,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

  潘功胜指出,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波动区间明显收窄。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更托底。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2015年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以7天SLF利率为上限、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为下限的利率走廊机制。

  王青指出,当前短期政策利率为1.80%,利率走廊上下限分别为2.80%和0.35%,利率走廊宽度为245个基点。其中,短期政策利率分别距离上下限100、145个基点,为“上窄下宽”的不对称利率走廊模式。当前这一模式的主要问题是宽度较大,导致DR007波动性偏高,因此未来有必要适度缩小利率走廊的宽度。

 

(文章来源:新京报)

文章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10
原标题:一文读懂|央行为何要选择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