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MLF“小幅缩量平价”续做,并未降息。
6月17日,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开展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80%;同时进行182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50%,利率与此前持平。当月有2370亿元1年期MLF到期,实现净回笼550亿元,6月MLF“缩量平价”续做。
实际上,在内外部“双重约束”下,市场对于6月MLF利率维持不变已有预期。6月14日,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较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稳固的。未来也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客观来讲,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
这是因为,从内部看,稳息差、防风险仍是影响因素;从外部看,人民币汇率也是重要考量。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在6月MLF操作利率保持稳定的背景下,6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概率维持“按兵不动”。后续,为了降低融资成本,维持银行净息差稳定,LPR调降仍存一定空间,降准降息时点后移,但仍存落地空间。
下调政策利率的迫切性不高
近期,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放缓,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裕,商业银行对MLF操作的需求较低。
6月MLF到期量为2370亿元,继续处于较低规模;当月操作规模为1820亿元,意味着当月缩量规模550亿元。近期,MLF投放量较低,总体处于缩量或等量续做状态,受到信贷需求偏弱及金融“挤水分”等影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6月MLF操作利率不变的一个原因是,前期长端市场利率较大幅度下行,央行在多场合提示利率波动风险;近期长端市场利率有所回稳,但仍较大幅度向下偏离政策利率中枢,加之近期贷款利率走低,或意味着当前下调政策利率的迫切性不高。
可以看到,5月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均值降至2.09%,已明显低于2.50%的MLF操作利率;进入6月,截至14日该指标均值为2.05%,截至6月14日,1年期AAA同业存单收益率收至2.04%,与同期限MLF利差倒挂扩至46个基点。
5月以来,贷款利率继续下行。5月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在3.7%和3.6%左右,同比下降超过0.2个和0.5个百分点。
中性利率也是衡量利率水平的一个角度。中性利率,是指经济实现潜在产出和目标通胀的利率水平,通俗来讲就是经济既不过热也不过冷环境下的利率水平。中性利率属于实际利率,是评估货币政策立场的一个理论标准,如果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政策利率低于中性利率,表明货币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学术界基于不同的假设条件对我国中性利率进行估算,主流观点认为,当前中性利率水平在2%左右。今年以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保持在1.8%的较低水平,考虑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政策利率不到2%,仍低于中性利率,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稳固支持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近期MLF投放量较低并非释放数量收缩信号。“主要是当前银行在货币市场的批发融资成本明显低于通过MLF向央行融资的成本。”王青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表示,同业存单利率仍在低位,MLF与其利差走阔,金融机构对MLF的需求不强,MLF缩量续做有助于维持市场供需平衡。
当前利率下调面临内外部约束
尽管此前市场对于6月MLF降息存在一定的期待,但当前利率下调面临内外部约束。
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公开发声表示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前期政策效果还在显现,未来也会结合形势变化继续做好逆周期调节。客观来说,进一步降息面临内外部“双重约束”。
从内部看,业内人士称,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15个基点至1.54%。利润是当前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来源,净息差继续收窄会影响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可适度减缓银行净息差收窄的速度,但又会影响居民端消费,而且还要防范出现手工补息等不规范行为。
实际上,在银行业规范手工补息的背景下,原来“虚高”的存款利息会回归正常,也相当于银行存款负债成本回落,再考虑存量定期存款到期后重新定价的因素,此前存款利率下行的效果还在持续显现。
从外部看,人民币汇率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2023年以来,中美利差持续倒挂,人民币汇率面临贬值压力。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倒挂幅度在100个基点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在7左右;2024年初,倒挂幅度扩大至180个基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至7.2附近;目前,中美利差倒挂已达220个基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能继续保持在7.2左右实属不易。市场专家分析,利率调整也需要考虑对汇率的影响。
温彬表示,目前,市场预计美联储9月首次降息的概率较高,但不确定性仍强,且即使开启降息后,也会维持高利率较长的时间。此外,对于通胀的谨慎态度并不止美联储。在欧央行决定首次降息后,近期欧央行官员发言又明显转鹰。法国、德国5月CPI有所抬头,下一阶段欧洲通胀或将进入中性区间。
“在此背景下,海外货币政策对国内宽松的制约依然较大,需等到政策明确转向之时,才有更合适的调整时机。”温彬称。
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在一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的基础上,二季度宏观数据波动较大。5月消费物价同比增长0.3%,环比回落,略低于预期。5月PPI同比下降1.4%,降幅明显收窄。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当前整体上处于政策效果观察期。这也是近期MLF操作利率保持不变的一个背景。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水平仍将偏低,经济增长动能有待进一步改善,三季度下调MLF操作利率仍是重要政策选项之一。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消费和内需保持复苏态势,但有效需求不足,供需不平衡,物价水平偏低,部分行业面临复苏困难与挑战,房地产对内需复苏影响仍较大。国内宏观政策需保持力度与耐心,降准降息仍有空间,但政策需要平衡多个目标,政策工具相机而动。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尽管目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但适时实施全面降准,仍然具有必要性。降准将起到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向市场注入中长期流动性;二是推动银行保持息差和利润增长基本稳定;三是向市场传递稳定信心、提振预期的明显信号。
“总量型工具发力的必要性仍在,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温彬认为,伴随内外部约束逐步缓解,下半年货币政策放松节奏或有所加快,降准降息仍存落地空间。
温彬分析,降息窗口有望在三季度开启。一方面,今年以来,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若外需在全年后半段出现明显走弱,货币政策新一轮发力将有必要。另一方面,鉴于当前内需不足压力仍在,居民侧加杠杆意愿未见显著改善,也需通过“价”的调整来进一步激发信贷活力。
降息条件正在逐步积累。6月以来,主要经济体降息步伐加快,随着加拿大央行、欧洲央行相继宣布降息,全球货币政策宽松趋势显现;同时,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预期也愈加明确,稳汇率压力相对前期将相对减轻。
此外,叫停“手工补息”的效果加快显现,银行体系净息差或在二季度受到集中提振。
温彬认为,后续,为稳固经济运行,仍需要财政政策更大力度发力。从预估的政府债净融资额来看,5~10月的流动性压力尚可,11~12月因国债到期量较低,流动性压力相对变大,同时考虑到四季度MLF到期量也最高,届时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可能实施降准,以呵护流动性和缓解央行续做MLF的压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