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不能借由ESG的“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
4月29日,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在参加中关村论坛“ESG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平行论坛时表示,证监会将持续评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下称《指引》)的适应性,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规则,研究推动更多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同时,上市公司不能借由ESG的“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证监会将不断提升监管能力,持续加强监管。
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资本市场始终高度重视引导上市公司提高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依法披露环境信息。2023年,近18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家数再创新高;3000余家公司披露了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家数占比超过了60%。
证监会近日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制定《指引》,对前期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升级与“集成”,系统性规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开启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阶段。
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引》总体借鉴四要素披露框架,即“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并明确具备财务重要性的议题需按照四要素框架进行披露,推动上市公司以更好的内部治理、具体行动带动高质量信息披露。同时,将国际共识度较高的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作为《指引》中的优先项,主要披露要求与国际各类规则基本保持一致,实现较好的兼容与联通。同时,充分结合国情体现特色,议题设置充分考虑现阶段发展重点关切,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个方面明确了21个具体议题,包括治理污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乡村全面振兴、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等问题。《指引》还对重要指数成份股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设置了强制披露要求,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则鼓励和支持其自愿披露,但同时要求,自愿披露必须遵守《指引》的规定,以规范信息披露秩序,增强可比性。
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要更好推动ESG的发展,三点至关重要。
一是在凝聚共识中推动发展。由于ESG披露涉及面广,且难度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市场上对于ESG的讨论还有很多。例如,是否必须披露范围三碳排放,仅具有影响重要性的议题是否适用四要素披露框架,价值链影响的边界和核算等。这些后续还需要持续研究,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并进一步凝聚共识。证监会也将持续评估《指引》的适应性,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规则,研究推动更多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
二是在加强规范中推动发展。《指引》是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考纲”,不是课外阅读材料。既然是“考纲”,那就必然要接受“监考”,防止作弊、“漂绿”。对于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可持续发展报告并不是强制披露的,但不代表可以随意披露。公司不能将公告作为“广告”,把ESG披露作为品牌营销的手段,借由ESG的“外衣”过度包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误导投资者。前期,已有不少案例因环境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被证监会处罚或采取监管措施,证监会将不断提升监管能力,持续加强监管。
三是在健全生态中推动发展。ESG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信息披露,也需要后端的鉴证、评级、投资等共同配合,形成正向激励,让做得好的公司吸引到更多中长期资金,降低融资成本。资本市场是ESG发展的重要平台,证监会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培训;同时,推动ESG信息的外部审验和鉴证,持续提升上市公司ESG数据的准确性和披露质量;支持信用评级机构持续建立健全绿色企业、绿色债券评级方法体系;推动加大ESG投资,推出更多指数和基金产品,以更健全的ESG生态体系促进良性循环。
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表示,ESG是引导上市公司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防范尾部投资风险、提升投资者中长期回报的有效工具。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卓越成绩的优质上市公司,也应当通过更完善的信息披露展现中国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转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