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浦东喝咖啡|相貌平平的张江咖啡馆,坐上半小时,完成对“权威”的祛魅
2024年04月28日 06:45
来源: 上观新闻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编者按】上海,拥有超9500家咖啡馆,是一座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级为“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于5月1日启幕,作为推动对外交流的文化平台,融合更多元的消费场景。

  在上海,咖啡融入每个角落,融入每种生活——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本土的;可以在科技园,也可以在乡村;可以承载历史记忆和海派文化,也可以面向未来激活创新动能。在上海各区,我们品味一杯杯独特的咖啡,品味这座城市的多元精彩——

「1」

  我爱咖啡馆胜过爱咖啡,喜欢从咖啡馆里窥看一个地区的社会人文特质。

  浦东很大,也不缺咖啡。陆家嘴街道甚至多年以“上海咖啡馆最多的街道”自居。以陆家嘴中心绿地为据点,国际咖啡文化节也举办到了第8届。

去年10月,第八届陆家嘴金融城国际咖啡文化节。孟雨涵摄

  当然,实事求是一点,将近7平方公里的陆家嘴街道,拥有200家咖啡馆也不算什么,毕竟市中心小小一个“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街区,就有三四十家。如果算“密度”,浦东多少还差点儿意思。

  这两年很多海内外学者都喜欢测算一座城市的咖啡馆密度。他们觉得,透过“咖啡指数”,可以看见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

  确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咖啡馆在沿街小店里,也算是个“重投资”项目。一套咖啡设备,加一个精装修的店面,上海满大街的咖啡馆里,前期砸进去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店主,应该不算少数。

  而且相当一部分咖啡馆,其实生命力不强。开业个把月,能赚回来就赚回来了,赚不回来,转天就闭店歇业了。咖啡馆多,至少说明一个地区具有市场认可的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咖啡是高频消费品,一地如果能养活得了这么多咖啡馆,说明有足够多的消费人群。

  说到底,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有消费能力的常住人口一旦聚集起来,干啥事儿干不成?

  所以浦东从开发开放到现在,尽管只有30多年,却能有陆家嘴这样高人口密度、消费力充足的地方,甚至具备跟市中心老牌街区同样的样本观测价值,足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造城能力。

巨富长真不长,咖啡馆真不少。

「2」

  不过,想要透过咖啡馆看清一个真实的浦东,恐怕不能停留在一个局部,何况是一个超出平均水平太多的局部。

  整体地看浦东,她还是个年轻的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的组团式发展,不少区域从中心点出发,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配套尚可。但三公里之外,找不到一个像样餐馆、咖啡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比如说张江。好多张江人请客吃饭,依然驱车20分钟,去世纪公园、去商城路。喝咖啡嘛,就楼下“星巴克”吧。

  其实我挺喜欢去张江展想大厦那家星巴克写稿子的。别笑我“土”,毕竟它周围有不少国内领先的微电子企业、医药企业、互联网企业……是记者采访的富矿。

  当然,也绝不是看不起“星巴克”。南京西路上的白领肯定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在他们的公司周边,咖啡馆多到眼里没谁,一些咖啡馆标着法文、意大利文之类,一般人连咖啡馆的名字也念不准。

展想大厦星巴克,我的最爱。

  好在以我的观察,张江白领对咖啡馆的需求,和对咖啡的需求,本质上是分离的。

  想喝咖啡了,打开外卖收藏夹,棉里咖啡、blichi coffee、melax coffe、美拉德咖啡研究所……这两年,整个张江区域内也开了不少独立咖啡馆,每天换着“翻牌子”也没啥问题。一杯杯咖啡,是年轻人的“精神力量”。

  但咖啡馆,绝对是张江人的生命延展。就像老年人结伴逛公园一样,借着一个场地聊工作、谈生意、分享八卦……不去咖啡馆,难道去公司茶水间吗?

  想想也对,工作那么忙,楼下咖啡馆,是距离最近的、成本最低的、可以自我放松和充分表达的空间。毕竟,聊完还要上去加班嘞。

「3」

  我一直觉得,在很多行业里,交流是最产生创造力的行为。不然,那些公司单位每天开那么多会做什么。而一座咖啡馆的气质,往往也不是装潢的结果,服务的结果,而是空间与人交互的结果。

  张江,与市中心高大上楼宇相比,职业人群同样高端,商务成本也不见得低。但张江的很多咖啡馆,如果有生命,那一定是相貌平平、武功满格的“扫地僧”。你但凡去张江的咖啡馆坐上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对“权威”的祛魅。

  有回我把采访地点放在张江园区里的一家咖啡馆。采访对象正说着话,突然站起身跑去隔壁桌打了声招呼。再回来悄悄跟我说,那个“穿卫衣的男的”,是目前国内基因治疗领域顶尖的“大牛”。

  我当然不认识这个“大牛”,但那一刻我充分理解他这种难以抑制的“凡尔赛”行为。就好比我的同事去采访车展,回来说起“一天碰见四次雷军,都有点烦他了”,是一样的心情。

  平凡的空间,一旦有了不平凡的人,它的价值就是不凡的。前段时间,我认识了一个在张江李政道研究所工作的男生。尽管只有24岁,但他在所学专业领域里,认识交流过的全球前沿学者掰着手指都数不过来。

  我问他,你怎么认识这帮人的。他说去楼下咖啡馆喝咖啡。再厉害的学术大咖,也要喝咖啡。你去咖啡馆里碰他,拦他,请教他问题,对方一般还很乐意回答。

  真有意思,但也很好理解。咖啡馆里,互相道一句“你好”,询问一句“喝啥”,一切人都回归到了世俗的本真追求。这里没有老师、学生,没有老板、员工,人们走进一间咖啡馆,坐到一起,呷一口苦涩微甜,没有什么不能交流。白天的咖啡,夜晚的酒,功能上大约是有相似点的。

「4」

  既然张江需要咖啡馆,多开几家不就完了嘛。但不能否认的是,张江眼下的“咖啡密度”,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

  一个做餐饮的朋友告诉我,在张江开餐饮,就好比在北京开便利店,“只能做一半的生意”。当然,北京没人爱开便利店,是因为路幅太宽,对面的客人过不来。张江许多餐饮店,受制于周边园区夜里没人,晚上的生意起不来。

  近些年,国内城市建设理念持续更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越来越追求产城融合。

  融合不是简单在一个地区里,既建设园区,又建设楼盘。融合的本质是要在此地工作的人,也能住在此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类商业形态“只能做一半生意”的难题。

  今天,张江的“产”,能不能更好融入浦东的“城”,恐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点。此前的采访中,有青年创业者跟我吐槽,现在企业留人难。员工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周围多一两家咖啡馆,而是更便利的、性价比更高的衣食住行全要素配置。

  一旦要素配置齐全了,人的成本下来了,企业的成本也就下来了。前不久跟一个上海交大的课题组交流,他们的发现也恰恰印证了这个观点。

  研究证明,珠三角地区的用工成本普遍低于长三角地区,原因就在于类似浦东张江、金桥、临港这样的地方,产与城割裂程度高,员工通勤带来的压力和不幸福感更显著。而珠三角的产业区和周边居住区、哪怕城中村,彼此联结更紧密,员工的“夜生活”更丰富。

  这个观点听上去甚至有点“滑稽”,但细品,谁不想生活在城市的活力街区,工作日“南京西”(南京西路一带),夜晚和周末“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当然,这个梦想太不切实际了。

  不过,对于张江、金桥、临港这样的地方来说,“在此地工作的人,也能住在附近”,应该不是遥远的梦想。伴随浦东城市更新步伐加快,产城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得以“此心安处是吾乡”。

期待张江的明天。新华社图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126
原标题:我在浦东喝咖啡|相貌平平的张江咖啡馆,坐上半小时,完成对“权威”的祛魅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