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2024年04月19日 10:08
来源: 南方日报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当前,广州正在编制《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年)》,这是广州面向2035开展的第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早在2000年之前,广州开展第一轮综合交通规划,针对中心区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内环路+七条放射线”的道路格局,为城市发展拉开骨架;2000年后开展的第二轮综合交通规划,通过构筑“双快”交通体系和枢纽布局,支撑城市“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战略,奠定了今天的交通格局;本次开展的第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正值广州交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高品质服务”成为主题词。主持人:刘珊

  邓毛颖

  交通,历来与城市发展的脉络紧密相连。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到明清时期中国重要对外通商口岸,再到今天的国家中心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就是广州的脊梁与血脉,牵引着城市不断向前。

  当前正在编制的《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锚定广州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总体愿景,对外打造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对内构筑绿色人本、全龄友好的城市交通系统,提升市民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高效组织空间,畅通交通实现内外双循环有机链接。

  当前,城乡发展空间整体全面进入“存量时代”,需要加快形成“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本轮规划需在保护和发展中寻求平衡,进一步支撑空间功能完善、空间结构优化,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水平。

  一方面,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要素,科学规划设施规模、标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保障重大交通设施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落地;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调整枢纽布局,搭建多层次轨道网络,完善中心放射的骨架路网,高效组织国土空间,营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

  广州地理区位得天独厚,拥有连通世界、辐射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面向2035年,广州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需要对海陆空枢纽的空间布局、辐射网络等进行系统规划谋划。

  一是规划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不断扩展面向世界的航点航线。白云机场作为国内旅客吞吐量连续四年的领跑者,将继续推进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谋划广州货运机场,做好空间预留,加快建设南沙、黄埔、从化等通用机场,积极发展低空飞行,构建城市多机场体系。加密与“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家的航线,持续巩固东南亚、南亚、非洲、大洋洲市场优势航线,积极争取欧美市场,开拓洲际航线,实现广州与全球的“12小时航空交通圈”。

  二是进一步做强广州港,拓宽面向世界的航运通道。加快南沙港五期、20万吨级出海航道等广州港航运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海铁、水铁等多式联运,拓展广州港“无水港”口岸功能,进一步扩大港口腹地,开拓欧美等远洋集装箱班轮航线。

  三是优化城市铁路客货运枢纽布局,强化对外辐射服务能力。统筹考虑市民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格局、区域一体化进程,将市内铁路客运枢纽优化形成“一心五向”的体系,实现多点布局、多站到发、就近乘车,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10条铁路大通道。

  四是打造以特大型物流枢纽为核心、大型物流枢纽为骨架、物流骨干节点为补充的“5+10+N”货运枢纽体系。通过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货运通道串联,形成陆海空大联运格局。依托铁路货运枢纽,整合广州国际港、增城西站、大朗等枢纽,形成10条以广州为链接中心的跨境大通道。

  通过建设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与网络,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速全球资源、信息、技术和人才在广州集聚扩散,以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为城市赋能,推动城市能级再跃升。

  作为广东省省会、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交通规划还应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广州与全省各城市之间每天的出行量达344万人次,占全省跨城出行总量的37%,这个数据在省会城市中稳居榜首。

  面向2035年,广州将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方案》等重大国家决策部署,构建“湾区1小时交通圈”和“邻穗地区1小时通勤圈”,着力解决对外通道能力不足、供给模式单一,跨珠江口通道断头的问题,推动广州与周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立体成网,支撑核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都市圈发展格局。

  广州应从三个层次推进交通网络向都市圈、城市群延伸:一是通过新建高铁大通道、联络线及改扩建高速公路等,建成国家骨架网络,畅通国内大循环支撑能力;二是推进跨市城际铁路、快速路等实施,强化大湾区干线网络,提升极点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推进边界跨市城市轨道、市政路桥等实施,织密同城支线网络,增强通勤保障能力。

  城市对内要构筑绿色人本的交通系统,核心是聚焦人的需求。好的交通系统一定是供应和需求达到结构性平衡,在总体效率最优的前提下,各种交通方式各司其职、有序竞争,满足不同出行需求。

  一方面,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本轮规划专门对轨道线网进行优化提升,重点提高南沙、东部中心内部及其与市中心之间通勤走廊上的轨道服务效率,围绕站点优化用地布局,集聚客流,依托轨道交通构建大客流走廊,逐步实现轨道网络上的职住平衡,将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让市民拥有更多的休闲和生活时间。

  另一方面,通过道路资源再分配优化出行结构。步行是最基本的出行方式,需要优先保障路权;要引导电动自行车回归“非机动化”本质,与常规公交错位发展;常规公交定位为提供基础性、公平性、保障性的出行服务,在中心区对外的大客流走廊上优先保障地面公交路权,与轨道交通形成复合廊道,在外围轨道覆盖率不高的地区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能力,与城市轨道互补运营。

  至2035年,广州将实现全市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由65%提升至75%,中心城区晚高峰道路车速保持在25公里/小时以上,为市民提供更加顺畅、舒适的出行体验。

  当下,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绿色、健康的慢行交通出行。本轮规划应结合广州城市特色和资源禀赋,打造安全、连续、方便、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

  首先,要营造具有城市活力的绿色街道。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升目前城市街道要素的精细化设计,让我们的“道路”向“街道”转变。对生活性道路的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在城市中心实现机动车道与慢行道的比例达到1:1,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步行和骑行空间。推动城市道路与建筑退缩空间一体化设计,营造更广阔的市民交往场所,使市民可以悠闲地散步、购物、交流。

  其次,要贯通山水城田海的健康休闲慢行道。依托乡道、绿道、碧道、城市道路、滨江慢行道等,打通不同类型慢行道衔接断点,推动多道融合,彰显广州山水城田海的天然禀赋。在广州的外围地区,主要是以碧道、绿道、农村公路等为主,重点通过改造提升、新建,打造一条串联全市800多个美丽乡村、众多农业产业园、文化遗址及生态景观的最美乡村风景道网。

  作者系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33
原标题: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