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苏社、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近期投资、财政、金融有关数据及政策情况。从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到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从形成合力到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部门今年的工作安排与政策部署相互配合,切实做到同向发力。
廖岷在会上表示,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组合效应进一步放大,不但会巩固和增强当期的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会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积极作用,这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中长期增长态势,筑牢财政可持续性的坚实基础。
超6万亿元资金扩大有效投资
提高使用效益成关键
从去年增发的国债,到今年的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各类资金总规模已超过6万亿元,都将用于扩大有效投资。
刘苏社在发布会上介绍,到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1.5万个具体项目。
从支持领域看,1万亿元增发国债中,超过一半用于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超过2000亿元用于京津冀等地的灾后重建,其余资金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以及森林火灾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这些领域的项目建设,将有力恢复与改善灾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客观上也会推动基础设施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刘苏社说。
刘苏社透露,相关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有序推进,比如北京市、河北省的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了48%、45%。国家发改委将督促地方加快工作进度,推动这些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开工,在年内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
刘苏社强调,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是今年投资工作的一个关键。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各类政府投资的统筹衔接和错位安排,形成合力。
更注重信贷投放节奏平稳
今年降准仍有空间
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分别是9%、8.7%,依然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宣昌能表示,去年同期基数比较高,而且今年更加注重信贷投放节奏平稳,避免“开门红”冲得过猛,导致后劲不足。从这两个月金融数据来看,前期的引导产生了效果,预计今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更加可持续。
人民银行已多次强调,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金融数据不能只看增量和增速,还要关注存量质效的提升。
宣昌能指出,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挖掘信贷需求,科学制定全年信贷安排,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同时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合理增长。
宣昌能指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还有7%,仍然是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约45万亿元,贷款余额是244万亿元,两者的比例接近1:5,与国外央行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目前信贷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实现央行法定目标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宣昌能还透露,人民银行在加强对资金空转的监测,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防范资金空转效果已经在显现,“随着企业规范资金使用,融资总量增速可能会比以前低一些,但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支撑力度反而会更大。”他说。
宣昌能还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存款成本下行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有利于拓宽利率政策操作的自主性,设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助力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196亿元,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化旅游、社会服务、全民健身、“一老一小”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刘苏社同时指出,目前社会民生领域的短板弱项还比较多,与社会的期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财政部将继续立足财政职能,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
“有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消费,有消费才能有内需。”廖岷表示,今年财政部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据介绍,今年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和吸纳其就业的小微企业申请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贴息。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倾斜。廖岷表示,根据内部测算,预计2024年可撬动1.3万亿元新增贷款,稳定就业岗位超过1200万个,拉动新增就业超过60万人。
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上,廖岷表示,今年财政部将鼓励企业加大招用力度,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给予就业见习补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