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的维达国际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3月11日晚,维达国际(03331.HK)发布的公告显示,新加坡金鹰集团旗下亚太资源集团收购维达国际的要约的所有条件已经达成,要约收购已经成为无条件。根据此前的公告,若要约全数接纳,应付的最高总额将约为261.28亿港元(约240.48亿元人民币)。
亚太资源集团隶属于新加坡金鹰集团(RGE),该集团由华侨陈江和创立于1973年。公开资料显示,金鹰集团旗下业务覆盖林浆纸、棕榈油、特种溶解木浆与纤维素纤维、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
收购完成后,该笔交易成为目前最大的中国纸品行业股权交易,也可能成为今年亚太地区最大金额的快消行业并购案例。
收购案尘埃落定
自去年开始,便有多家资本有意竞购维达国际的消息传出。
2023年4月,维达国际的控股股东、瑞典个人护理制造商Essity放出消息称,未达到长期价值创造,拟减低消费类纸巾业务占比,正启动策略性检讨手上的维达持股及欧洲的私人品牌消费性纸巾业务,借此寻求不同选择,结果可能导致出售有关项目,但目前未有最终决定。
2023年11月29日,维达国际在回应《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便表示,据大股东Essity告知,作为策略检视的一部分,若干名第三方(各自为一名“潜在买家”)与Essity就可能出售Essity于公司的股权进行了初步讨论。倘Essity与潜在买家就潜在交易进行的初步讨论落实,可能会导致根据收购守则对公司提出要约。
至2023年12月15日,维达国际发布公告称,要约人Isola Castle Ltd提出以每股23.50港元的价格收购维达国际全部股份。股权交易完成后,Isola Castle Ltd将持有维达约72.62%的股份,Essity将不再持有维达的任何股份。而Isola Castle Ltd的母公司正是亚太资源集团,亚太资源集团与全球最大的纤维素生产商赛得利Sateri、亚洲第一家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商APR同为金鹰集团旗下公司。
新加坡金鹰集团执行董事陈昱廷在当日便表示:“新加坡金鹰集团是纸浆、造纸和生活用纸行业的全球领先企业。维达国际的愿景是要成为亚洲领先的提供高品质卫生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收购成功后,新加坡金鹰集团将继续抓住亚洲消费市场的增长机遇,打造一个更强大、更高效、更可持续的企业集团。”
加码中国市场
据了解,近三年,维达国际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营业收入层面,增速持续放缓,2021年至2023年维达国际分别实现营收186.8亿港元、194.2亿港元、200亿港元,分别同比增长13.11%、3.97%、2.99%。净利润层面,维达国际则连续三年下跌,2021年至2023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6.38亿港元、7.06亿港元、2.53亿港元,同比下滑12.59%、56.91%、64.14%。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维达国际多次在财报中解释称,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给公司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纸浆原材料价格上涨,盈利变成了摆在纸品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此前在回应记者相关问题时,维达国际方面也提到:“本行业因为周期性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出现了净利润承压的情况,后续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毛利率将能修复。同时,我们通过产品组合不断优化,推出棉韧奢柔系列、可水洗厨房纸、湿厕纸等多元化的产品,将带动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新加坡金鹰集团是一家资源型制造集团,这或将有利于维达国际控制成本,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事实上,这并非金鹰集团首次加码中国市场。早在去年年初,金鹰集团就率先战略收购了高端生活用纸品牌“可心柔”。接连的收购也反映了金鹰集团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生活用纸的发展潜力。
高端化成趋势
可以注意到,在财报中,维达国际多次强调高端化的发展,“在大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卫生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生活用纸市场正在向高质量且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集团积极把握发展趋势,结合本集团高端化策略,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多元化生活用纸的需求。”
“对于长期依赖生活用纸的企业来说,推动产品走向高端化是大趋势。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品牌形象以及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品质需求。当前生活用纸行业呈现以下格局: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分散;二是原材料成本波动较大,对行业利润产生影响;三是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产品差异化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也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当前生活用纸行业呈现了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规模较大且区域分布广泛的格局。由于中国的生活用纸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该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行业内的企业规模也较大,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而从区域分布来看,生活用纸行业也呈现出广泛的分布特点,不仅有本土品牌,也有许多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拓展业务。未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强,生活用纸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同时也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