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术评议走出“灰色地带”
2023年06月29日 17:30
来源:南方日报
东方财富APP
Scan me!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Scan me!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发布8条诚信提醒:拒绝学术评议中“跨界”“挂名”“一言堂”行为。这也是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连续第六年发布诚信提醒,倡导学术诚信行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以学术为业,穷天地规律,格人伦物理,理应做到一切从事实出发。近年来,各领域学术研究取得进步,学术诚信问题也愈发突出。去年9月,科技部联合22部门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明确8类科研失信行为,其中就涉及评议意见和审查批准。今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曾提出“24个不准”,狠纠科研评审“打招呼”行为。此次中科院发布的诚信提醒聚焦学术评议这一流程中的诚信问题,非常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学术评议本身带有风向标、指挥棒的作用,是人才选拔和成果激励的关键渠道,其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术生产体系。选用以公,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人情”当道,“权威”横行,免不了误入歧途。有人拉帮结派,通过“打招呼”获取了本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和荣誉,旁人又怎能坐得住“冷板凳”,出得了真成果?不论质量论声量,不求人才求钱财,这样的风气要不得。

  评议的过程,是思考探讨的过程,也是权衡和辩论的过程。真理越辩越明,规律越理越清,没有基于专业背景的充分交流,自然出不来有创新性、经得起检验的成果。即使手握再出色的学术成果,也难免害怕评议人的“几句话”:怕“外行话”,评议专家随意跨界,在陌生领域随意发表意见;怕“一句话”,评议组长或是学科带头人将评议搞成了“一言堂”,压制不同意见;怕“不说话”,挂名专家敷衍塞责,人不到场,谈何建设性意见;更怕“说瞎话”,先入为主搞歧视,无视文章质量只论个人喜好。中科院的8条提醒中,正是从这些细节之处出发,给评议过程列标准,确保真才实学脱颖而出。

  说到底,当前学术评议中出现的种种乱象,大多离不开“权力”二字,不论是主动利用话语权寻租,还是被动盲从,都不利于健康学术生态的构建。有评议专家利用权力拖延评议时间、剽窃学术成果,借权威地位透露评议结果、获取不正当利益,或是几位“前辈”之间打招呼、做交易,为后辈“铺路子”,为师门“博面子”。也正是因为权力缺乏监督,导致当下学术评议中仍存在不少“灰色地带”。

  越是拥有话语权,越要回归“以学术为业”的初心,回归对真理的纯粹热爱,自上而下正风气。也应清楚意识到,中科院发布的仅是针对本院人员的“提醒”,尚不具备普遍的约束效力和具体的裁量标准;自然科学追求客观真实,人文社科的评价体系也要经得起考验。也期待一连串信号能带动学术审查和监督机制的更大进步,让学术评议更为公开透明。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责任编辑:91
原标题:让学术评议走出“灰色地带”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can me!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