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放手一搏:1994年以来首次单次加息75个基点 经济“软着陆”希望渺茫?
2022年06月16日 21:0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方财富APP
Scan me!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Scan me!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从美联储今年开始宣布加息25个基点到加息75个基点,仅间隔约三个月的时间。美国东部时间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5%至1.75%之间。当前,美联储正以飞快的速度加息,以遏制居高不下的美国通胀,并弥补此前该机构对通胀作出的错误判断。

  穆迪分析首席经济学家Mark Zandi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正在努力将利率调高至与接近充分就业的目标更相符的水平,并努力应对令人痛苦的高通胀。

  紧随美联储的步伐,当地时间6月16日,英国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这是英国央行连续第五次加息,并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如有必要,该央行将采取更大力度的举措,以遏制通胀。

  不过,分析认为,美联储此举能否尽快抑制通胀仍有待时间检验。一旦6月通胀数据继续高企,美联储或将继续采取激进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伴随着高通胀、激进的货币政策,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充满担忧。如果美联储持续加息,且通胀难以回落,那么美国经济或将面临衰退的风险。

  7月或将继续加息75个基点

  美国东部时间6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5%至1.75%之间。这是美联储自1994年以来单次最大幅度的加息,彰显了美联储控制通胀的决心。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金学院教授、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胡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美联储采取一次提息75个基点的非常规手段,是为了试图安抚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这是此轮通胀起来后的第三次加息,前两次分别是25个基点和50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此次7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是非同寻常的,但是预计这种幅度的加息不会是常态。

  不过,鲍威尔指出,预计美联储将在7月的议息会议上再度加息50个或75个基点。“通过一次又一次会议做出决定,美联储将继续尽可能清楚地传达我们的目标。通胀在企稳之前是不会回落的。如果我们看不到进展,我们会做出一些回应。不久之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些进展。”

  胡捷向记者指出,美联储突然加大单次提息的幅度,不意味着美联储对于总体形势的判断和行动计划有大的调整,更多是为了向市场释放压制通胀的决心,安抚市场对于通胀的恐惧。即,美联储逐步将基础利率提升到3%左右,目前看仍是既定目标,没有大的变化。

  Zandi指出,随着政策制定者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75个基点,目前联邦基金利率接近1.75%,但这仍远低于中性基金利率。因此,更多的加息即将到来。“债券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将在6月和9月的议息会议上分别再加息50个基点,之后预计还会多次加息,每次加息25个基点。这将使明年这个时候的基金利率达到3.5%。”

  根据美联储最新公布的“点阵图”,13名委员认为至2022年年底至少加息至3.25%-3.5%,加息路径较3月的预测更为激进。美联储今年的联邦基金利率将为3.4%,比3月的预测高出1.5个百分点;2023年将升至3.8%,比3月的预测高出整整一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点阵图显示加息路径更为激进,美联储重申对抗通胀的决心,预计美联储年底或将政策利率提升至3.25%左右水平,后续加息节奏取决于通胀水平。“5月通胀再次创新高,导致通胀见顶的观点破灭。5月CPI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6月的CPI数据也很重要。如果6月CPI依旧居高不下,那么美联储可能在7月再度加息75个基点。”

  美联储能否力挽狂澜?

  目前,美国通胀正以自1981年12月以来最快的速度上涨。美联储此举正值通胀率达到4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当地时间6月10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5月CPI同比上涨8.6%,创1981年12月以来新高,远超市场预期的上涨8.2%。核心CPI同比增长6%, 同样高于市场预期的上涨5.9%。

  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胀,美联储试图通过加息减缓经济增长,以尽快促使通胀回落至2%的目标。然而,本次美联储会后声明删除了这一个长期使用的说法,即FOMC“预计通胀将回到2%的目标,劳动力市场将保持强劲”。声明指出,美联储“坚定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这似乎再次证明美联储对高通胀存在误判。

  今年以来,美联储因对通胀和供应链的误判与行动迟缓饱受诟病。明明对记者表示,“去年鲍威尔和美联储一直认为通胀是短期的。当时他们可能认为通胀主要原因是油价高企、政策刺激导致消费需求激增。一旦回归正轨之后,这些因素就会消失,通胀也会回落。目前来看,这些判断都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

  明明补充称,根据5月CPI的分项数据,美国5月住房价格、二手车价格都处于较高的水平,显示当前的美国通胀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这倒逼美联储不得已需要更大的力度来收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胀。

  胡捷向记者分析称,本轮通胀主要是由于石油和粮食供应短缺导致,压制通胀的最有效办法当属增大二者的供应量。但目前美国政府在缓解供应紧张方面尚无明确进展。退而求其次,联储通过加息抑制供给短缺型通胀,属于大炮打蚊子,效率低,因为需求过剩导致的通胀对于加息较为敏感,而供给不足导致的通胀对于加息则不太敏感。具体而言,能源和食品的基础需求刚性较大,与贷款成本的直接关联较弱。不过,持续加息的效应,会逐步外溢,最终对于能源和食品需求产生抑制。

  事实上,美联储的接连误判已经导致市场对其专业性产生质疑。Zandi对记者表示,令人不安的是美联储似乎是正在即兴发挥货币政策。此次宣布利率决议之前,美联储只在过去几天内向一家媒体透露了加息75个基点的信号。 这表明政策制定者没有一个清晰的策略来抑制高通胀,使经济免于衰退。因此,美联储决策潜在的失败概率、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的风险高得令人不安,而且风险还在不断上升。

  明明向记者指出,市场对美联储的专业性和判断存有一定的质疑。自去年起,美联储的行动速度滞后于曲线,目前美联储正放手一搏,加快修正自己的错误。目前需要观察快速加息能不能抑制住通胀,如果在6、7月份连续快速加息后,在9月之前能控制住通胀的话,那么后面局面可能比较好控制。否则的话,时间越久,付出的代价将越大。

  美国经济前景难料

  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日益激进,且通胀持续高企,市场对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担忧也在上升。不过,FOMC在会后声明里表态较为乐观。声明指出,“在第一季度小幅下滑之后,整体经济活动似乎已经回升。最近几个月就业增长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位。通胀仍然居高不下,反映出与疫情有关的供需失衡、能源价格上涨以及更广泛的价格压力。”

  当地时间6月15日,亚特兰大联储通过其GDP追踪机构GDPNow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美国第二季度的年化增长率为0%,离负增长仅一步之遥。第一季度美国经济折合成年率下滑1.5%,一旦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那么美国经济或陷入技术性衰退,因为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是判断经济衰退的常用经验法则。

  近期,一系列令人担忧的信号也加剧了市场的担忧。目前,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50.2,甚至低于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时和2008年雷曼危机发生时的数据,创下44年来的最低值。

  此外,最新的零售销售数据也证实,至关重要的消费者支出正在走弱。根据美国商务部6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整体零售销售额环比下降0.3%,家具和家居用品商店销售额下降0.9%,电子产品商店销售额下降1.3%。这凸显出美国消费者对非必需品的购物需求正在减弱,经济衰退的迹象逐渐显露。就业市场的复苏是美联储一直强调的一个亮点。然而,5月新增39万个非农就业岗位是2021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平均时薪经过通胀调整后,同比下降3%。

  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美国经济“软着陆”的希望正在变得渺茫。美联储在议息会议之后也继续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预计2022年GDP增长1.7%,今年3月预期2.8%;预计2022年失业率为3.7%,今年3月预期3.5%。

  胡捷对记者指出,“加息的对于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副作用不可忽略,虽然今年美国大概率会维持2%左右的GDP增长率,但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会明显放缓。”

  明明也向记者表示,美国经济存在衰退的概率,但是基本不会出现2008年或者上世纪1980年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危机的情况。

  Zandi则认为,美联储激进的加息政策降低了全球债券投资者的通胀预期。这些投资者认为,无论如何,美联储将在未来几年内成功地让通胀回落至目标水平。确认通胀预期意味着美联储更有可能在不将经济推入衰退的情况下成功降低实际通胀。“正如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10年期和2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所显示的,投资者认为,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将大幅放缓,但不会出现衰退。不过,诸多经济趋势和数据仍有待观察。”

  Zandi补充称,只要美联储继续加息,美股也会持续承压。如果事实证明美联储需要进一步加息来平抑通胀,或者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那么美股股价肯定会进一步下跌,标普500指数从高点到低点的跌幅将接近30%。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责任编辑:3
原标题:美联储放手一搏:1994年以来首次单次加息75个基点,经济“软着陆”希望渺茫?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can me!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网友评论
还可输入
清除
提交评论
郑重声明: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 最热 最早
加载更多
查看全部评论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