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和利时私有化新变局:浙江龙盛半路杀出 核心技术或失控国家战略产业安全面临大考?
2021年09月18日 19:4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47人评论
61
99
东方财富APP
Scan me!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Scan me!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K图 600352_0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和利时私有化陷入“三国杀”,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利时与创始人王常力财团签署要约收购排他性期协议后,再现浙江龙盛财团参与搅局。

  不久之前,染料龙头浙江龙盛公告称,拟与Loyal Valley Innovation Capital(HK)Limited 或其关联方等组建SPV公司,以不超过80亿元出资额,共同向美股上市公司和利时董事会提交无约束力的私有化交易初步要约提案,拟定交易价格为每股普通股24美元。

  和利时创始人王常力此前于2021年7月开出了每股普通股23美元的要约收购价格,现在浙江龙盛给出的价码比王常力高出1美元。浙江龙盛作为国内染料龙头要约收购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行业跨界幅度可谓巨大。

  更早前,和利时原董事长邵柏庆 ,于2020年12月与Ace Lead(邵柏庆控股)等组成联合体,拟以每股15.47美元的价格收购和利时其余所有已发行普通股。

  当下,原董事长邵柏庆和创始人王常力围绕和利时私有化的缠斗正处于胶着状态,浙江龙盛的半路杀入,并开出更高的要约收购价格,一下子令和利时的私有化顿时复杂微妙起来,和利时私有化终花落谁手充满变数。

  私有化缘起

  公开资料显示,和利时是领先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DCS(集散控制系统)龙头企业之一,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服务,目前业务集中在工业自动化、交通自动化和医疗大健康三大领域,2020财年其工业自动化、交通自动化营收业绩占比分别为46%和40%,是公司的两大核心支柱业务。

  2008年8月,和利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截至2021年3月31日已发行总股本6127.51万股。和利时最近两期的财报显示,公司2020财年、2021财年前9个月营收分别为5.03亿美元、4.35亿美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11万美元和7168万美元。截至今年3月底,和利时的总资产为15.51亿美元,净资产为11.04亿美元。

  作为最早上市的国内DCS公司之一,业绩稳健的和利时近年来在美股市场并没有受到资本青睐,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公司股价一路下滑,2020年初和利时市值一度跌到5.71亿美元,仅为公司净资产的一半。

  与此同时,经常和和利时相提并论另一家中国DCS市场龙头企业中控技术,2020年11月登陆科创板后,股价大幅上涨,市值突破500亿元,一度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焦点。而和利时从2020年7月开始,先后经历了高层动荡、股价下滑、收购要约等危机事件,备受大家关注。

  分析人士指出,和利时股价一路下滑,市值被严重低估,预计早有私有化回归A股的打算。

  私有化烽烟四起

  业内人士指出,和利时私有化最大矛盾点在于和利时回归A股后谁来掌控权,这是目前和利时陷入困局的症结所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20年7月,和利时突然解除了和利时初创人之一、原董事长兼CEO邵柏庆的所有职务,公司原董事乔力成为董事会主席,原独立董事兼审计委员会主席科林·宋成为公司CEO。

  2020年12月,公司进一步免去邵柏庆宁波子公司董事长职位,并声明,邵柏庆在免职后参加的任何行业会议、学术会议、商业会议和商业活动,均与和利时所属成员企业没有任何关系,和利时亦不承担任何因其个人活动带来的法律责任。

  被和利时罢免后的邵柏庆并不甘心退出,其曾公开表示“自己是被无正当理由”罢免,随后2020年12月,邵柏庆、Ace Lead(邵柏庆控股)等组成联合体,拟以每股15.47美元的价格收购和利时其余所有已发行普通股。

  邵柏庆和Ace Lea目前分别拥有和利时410万股和430万股普通股,共占和利时股份的14%。根据协议内容,该联合体预计将花费8.70亿美元收购和利时余下所有已发行股票。

  不过,2021年1月,和利时董事会拒绝了邵柏庆买方团的不具约束力的初步收购提议,称该提议严重低估了公司价值,而且不符合股东的最佳利益。

  2021年2月,邵柏庆买方团将对公司拟议收购价格提高11%至17.1美元/股。但是该收购提议依然遭到了和利时现管理层的强烈抵制,迟迟无法推进,双方已就此发起法律诉讼。

  双方激战正酣之时,2021年7月,已于2013年宣布辞去和利时所有职务并退休的创始人、前董事长王常力突然杀出,联合Ascendent Capital Partners(上达资本)提交和利时私有化要约,将收购价格抬高至23美元/股。

  2021年9月12日晚间,染料龙头浙江龙盛公告称,拟与关联方组成财团,以不超过80亿元出资额,共同向和利时发出无约束力的私有化要约,交易价格为24美元/股。

  三国杀背后的微妙利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目前和利时私有化有三方资本势力参与了其中的角逐。

  一是,邵柏庆背后的CPE Funds Management(CPE源峰,前身中信产业基金)。该基金是国内有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专注为医疗与健康、消费与互联网、科技与工业、软件与企业服务等四大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提供创新性的投资方案,目前,CPE在管基金已获得海内外200多家机构投资者的信任与支持,累计资产管理规模超过千亿元。

  二是,王常力背后的Ascendent Capital Partners(上达资本)。上达资本是总部设立在北京创业型投资企业,管理运营多家创投基金,出资者均是资深的企业家、慈善家及投资人,总资金规模10亿元,重点关注及投资于TMT、O2O领域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第三,则是最后杀出的浙江龙盛控制的团正心谷资本。正心谷创立于2015年,其创始人林利军是汇添富基金创始人,投资范围涵盖新消费、医疗健康、科技制造、现代金融等方向,同时是DCS龙头中控技术的投资方。

  王常力是和利时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和利时董事长、CEO等职务。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王常力将信托合同间接持有和利时的股份以1美元的总价过户给了接替他位置的CEO邵柏庆。

  邵柏庆则是王常力的学生,在和利时初创时就加入公司,从底层做起,在和利时服务接近20年,直至在董事长位置被罢免离开。

  浙江龙盛是完全的局外人,拟出资不超过80亿元,参与和利时私有化。浙江龙盛称,其参与私有化的目的旨在配合公司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性安排,可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和利时在技术、业务等领域的合作,加速推动公司工业自动化水平发展,并分享和利时业务成长带来的价值。

  业界人士认为,主营染料业务的浙江龙盛入局和利时私有化纷争,应该是看重和利时回归A股有较大的套利空间,相比中控技术的市值,和利时经过人事变动等事项,市值被严重低估,如能入局主导其私有化,回顾A股,将获得可观的资本溢价。

  目前,浙江龙盛抛出的要约收购价格为以每股24美元/股,在三方财团中报价最高,相比之下会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和利时管理层已和王常力财团在2021年8月签订了有限的排他性期协议,以更好地评估进一步推行其要约收购是否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最佳利益。

  和利时私有化争夺战,目前已有三个买方团、三家PE机构,前CEO、创始人同时入局,国资、外资、民营PE同台竞技,最终将花落谁手仍是变数。

  国家战略产业安全有隐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根据目前的和利时董事会构成,这家创立于1993年的中国领先的工业自动化与数字化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正在被外籍人士掌握,和利时的私有化纷争已事关中国高铁、核电等核心技术的流失。

  公开资料显示,和利时的核心业务是DCS,公司与中控技术、上海新华被称为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三杰”。 专注工业领域市场研究的睿工业研究称,单论国内DCS市场,根据睿工业统计,2019年中控技术以27%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和利时则以15.2%的占有率位居第三。

  (图说:和利时市场占有率,来源睿工业咨询)

  目前,和利时业务已覆盖流程制造、离散制造、轨道交通、医药健康、城市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但其核心业务仍是DCS,和中控技术相比,实际上是在智能制造、工业4.0领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公司。

  据了解,中国的高铁和核电核心控制技术已是两张国家名片,而中国高铁的控制系统有三大供应商分别是和利时、铁科院和中国通号中国核电的控制系统则主要由和利时提供。这意味着和利时的技术控制关系到中国高铁和核心工业控制系统的自主、安全、可控。

  据公开报道信息,2020年7月,和利时解除邵柏庆职务,和利时经历了一场人事“大清洗”,原董事乔力变成董事会主席,原独立董事兼审计委员会主席Nim Colin Sung成为公司CEO。

  当年8月,和利时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委员、薪酬委员会委员和主席以及公司治理和提名委员会委员和主席Jerry Zhang辞任。9月1日,Kok Peng TEH被任命为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以及公司治理和提名委员会的成员以及薪酬委员会主席;Khiaw Ngoh TAN被任命为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公司治理和提名委员会的成员以及审计委员会的主席。

  经历高层动荡后,和利时出现了80%的董事为外籍或拥有国外永居资格者控制的局面。目前和利时的五名董事中,有两位新加坡人、一位美籍(或拥有美国永居权),另外一位拥有新加坡永居权。

  此外,和利时重新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将和利时所有实质性权力全部集中在董事会,董事为无限期任期,股东无权无因罢免董事。2020年9月,和利时董事会修改了毒丸计划(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当公司遇到恶意收购时,公司为了保住控股权,大量低价增发新股),拟进一步掌握公司控制权。

  (图说:和利时董事会构成,资料来源睿工业咨询)

  控制权完全被外籍人士控制后和利时,还能否代表中国的高铁、核电等核心控制技术回归A股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1年2月,邵柏庆等已在东加勒比最高法院商事法庭提起针对和利时的法律诉讼,寻求法院判决和利时对公司组织大纲及章程的修正案无效并推翻该修正案,以及禁止公司依据该修正案以任何方式限制股东修订公司组织大纲及/或章程的权利或权益,并通过该诉讼寻求禁止公司在将来未经股东同意的情况下修订公司组织大纲及章程限制股东权利或权益。

  据邵柏庆公开透露,对和利时的收购,是为改变公司董事会成员姓“外”的局面,目前相关诉讼已取得了初步胜利。根据初步判决,和利时已作出若干承诺,其中包括直至本诉讼的最终判决,公司不得依据其已被原告质疑的公司组织大纲和章程修正案采取任何行动。公司不得依靠违法的章程修正案阻止股东考虑由买方团提出的收购要约。

  公开报道显示,目前邵柏庆收购和利时事件还在持续进行中。

  业内专家指出,产业安全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中国的核心工业控制系统必然需要自主、安全、可控。目前和利时收到的联合体收购要约,可以让其摆脱外资控制以及极其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责任编辑:DF552
原标题:21深度丨中概股和利时私有化新变局:浙江龙盛半路杀出,核心技术或失控国家战略产业安全面临大考?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can me!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还可输入
清除
提交评论
郑重声明: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2021-09-18 21:17:08
国家的意思,私有化不能由资本来主导,而是要产业主导。柏,王都是资本主导,就是买了赚钱,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龙盛是产业主导,是要把产业搞下去,转型。符合国家政策。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24
ZYABC3247 : 是的,现在的政策很明确,资本要给做实业的让路
2021-09-18 21:44:34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2021-09-18 22:01:42
剧本我已经帮各位想好了:放利好收购,然后借势拉升股价,最后收购失败,各大散户纷纷踩踏交出筹码,被洗的一干二净,然后龙盛开启真正的戴维斯双击,一路狂涨五倍![得意][得意][得意]最后散户洗的只剩我一个!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17
宁南浔阳客 : 到时你就是控股股东了,别醒
2021-09-20 17:29:31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十年磨剑亮今朝 : 额,你又在意[滴汗][滴汗][滴汗]
2021-09-19 08:16:49
删除 举报 评论 1
还有2条回复, 点击查看全部
2021-09-19 07:06:34
这篇报道挖掘出来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多,我觉的王常力及其背后的上达资本是不用考虑的,邵柏庆和背后的CPE源峰(中信产北基金的前身)也是比较有实力的,但他与现在的大股东、董事会及王常力的矛盾比较深.私有化入局应该有困难。而浙江龙盛控制的正心谷资本创立于2015年,其创始人林利军是汇添富基金的创始人,最关键的是DCS龙头--中控技术的投资方,你看有点意思了吧。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14
2021-09-18 20:50:17
如果收够成功就是大利好,但如果失败也不是利空,干就完了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12
这下怎么办 : 即使不成功,龙盛业绩为王,长期持有。
2021-09-20 11:53:07
删除 举报 评论 1
股友uLUFbV : 有道理,龙盛借风点火。
2021-09-18 20:54:34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2021-09-18 21:30:01
为国家而战[赞]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6
全部评论
最新 最热 最早
2021-09-20 13:17:51
在给你们讲一个故事!结局不重要,过程很吸引人!拭目以待!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2021-09-19 21:54:48
浙江老板现在不搞资本运作的很少了,尤其是传统行业,毕竟现在鼓励与时俱进资产证券化嘛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2021-09-19 21:52:46
收购是个概念和噱头,拉高股价然后再那啥是目的,懂得自然懂。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2021-09-19 11:08:46
30美金/股收购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2021-09-19 10:43:11
好一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胜出,一目了然。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1
加载更多
查看全部评论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