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叶飞于“叶飞私募冠军直说”微博进行爆料称,上市公司中源家居在“市值管理”中委托的盘方不付尾款,若不认真处理或者赖账,将实名向证监会和经侦举报,接盘方涉及到公募和券商资管公司。随后事件进一步发酵,叶飞在直播中表示计划爆料18家公司,此外还接受了媒体专访,讲述了中源家居“市值管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叶飞爆料已然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叶飞爆料是否属实”、“18家公司是否真的存在违法坐庄”、“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扮演何种角色”、“事件会对资本市场产生何种影响”,均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方向。
“叶飞概念股”关注度飙升昊志机电敏感报道占比超80%
事发之后,舆论热度快速上升,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事件舆情热度于5月12日开始升温,叶飞计划爆料的18家上市公司中,已点名的包括中源家居、维信诺、昊志机电、隆基机械、今创集团、法兰泰克、祥鑫科技、城地香江等。其中,中源家居(603709.SH)是叶飞爆料的首要对象,叶飞爆料后中源家居无论是从舆情总量还是舆情变化量均在18家公司中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昊志机电(300503.SZ),四月份公司的日平均舆情为131条,叶飞爆料后,日平均舆情迅速上涨近45倍至超6000条,其中在5月17日达到高峰19773条,敏感报道占比高达82%。情况相近的还有维信诺(002387.SH)和法兰泰克(603966.SH),高点时单日舆情量达13032和15082条。
昊志机电热度暴涨的原因,一方面是叶飞爆料、公司相关回应以及监管部门的问询被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是因为昊志机电作为一只流通市值仅20亿元左右的创业板股,一季度获得博时基金的两只产品买入,引发市场热议,甚至有不少声音质疑博时基金对昊志机电的配置选择。
自媒体@阿尔法工场表示,博时一直对外宣传其投资理念是“做投资价值的发现者”。而两只基金在招募说明书中也均强调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在2020年基金年报中,基金经理明确表示:“盈利的增速高低及持续性是影响股价的最核心指标,当年高增长并能持续至下一年的标的,更有穿越周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基金经理很看重上市公司盈利的持续性。
但是,从业绩持续性上来看,近几年昊志机电的业绩曾多次变脸。2018年归母净利润为0.5亿元,到了2019年却巨亏1.55亿元,同比下降405.71%,由盈转亏。到了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0.8亿元,同比大增153.47%,一年的时间又实现扭亏为盈。以此看来,公司在盈利的持续性上,与基金经理对于2021年投资标的选择标准上并不符合。
《华夏时报》同样发出质疑,提到在2020年12月,昊志机电曾无故6天暴跌逾40%。但在被质疑为“杀猪盘”后,博时基金旗下两只宣称“坚持价值投资”的基金仍大举买入,并在2021年一季度夺下昊志机电十大流通股东两个席位。
尽管不能以此判定昊志机电存在叶飞爆料所说的联合下游坐庄的情况,但从舆情数据而言,公司当下面临的舆论风险极大,对公司的股价和声誉产生重大损伤。
三大维度关注后续发展正视小市值企业“市值管理”需求
面对叶飞爆料引发的舆论地震,一方面证监会于5月16日表态称,表示将重拳打击肆意妄为、逃避监管的各类操纵市场行为,对于上市公司及实控人、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相关机构和个人从事或参与的,证监会将会同公安机关依法彻查严处,绝不姑息;另一方面,多家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否认参与市值管理。
虽然相关违法违规事件尚未坐实,但私募大V叶飞爆料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一事对资本市场影响极为恶劣,且事件热度有可能会随着叶飞的进一步爆料继续升高。从资本市场的中长远健康发展考虑,以下三点需重点关注:
1。谨防“庄股”崩塌损伤中小投资者利益
叶飞在直播中表示“手中还拿着*ST众应、维信诺等18家公司坐庄的证据”,引发资本市场极大关注,涉事个股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叶飞所说的18家公司,是否参与非法市值管理以及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另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存在类似坐庄情况的公司或不止叶飞提及的18家,需重点关注此次叶飞爆料是否会冲击资本市场坐庄产业链,从而造成“庄股”股价大幅异动,进而伤害投资者利益,并导致市场风格分化进一步加剧。
叶飞爆料后,证监会第一时间公开表态将彻查操纵市场行为,效率之高值得点赞,但相关个股股价短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事件对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造成的冲击,监管部门应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股票成交异动,尤其需关注市场上成交量和走势存在庄股特征的中小市值个股、连板妖股、披露重大利好前股价大幅上涨的个股,以及叶飞爆料的18家公司,加强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及时遏制风险隐患。
2。整治行业乱象挽救信任危机
内幕交易一直是A股市场舆论的高压线,相比于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中小投资者的舆论形象处于明显弱势,而“坐庄”涉及到大量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罗宾汉情结的助推下,群众情绪被点燃,事件舆论关注度快速上升,负面情绪占据上风,对A股市场和证券行业形象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引爆公募基金信任危机。
2月份,《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发布,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相关政策也被市场认为即将落地。此次事件中,作为证券市场的看门人,天风证券、恒泰证券等四家证券公司均牵涉其中,此外还涉及公募基金,对证券行业整体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冲击,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证券行业在声誉风险管控上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叶飞爆料来看,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是坐庄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不仅需要积极开展自查工作,还要加强信息披露,完成相应风险排查报告。内幕交易影响恶劣,后续若相关违法违规事项坐实,监管部门应依法处置责任方,严肃整治“市值管理”乱象,发布和修订相关政策,压缩违法违规空间,树立风清气朗的行业生态。
3。关注小市值企业的“市值管理”需求
叶飞爆料后,网传有机构下发通知称:“从2021年5月17日,也就是下周一,股票研究开仓对象除了200亿以上的市值要求外,另外要求必须复合20日平均日成交额5亿以上,总公司的硬性规定,请各分析师团队,各部门知悉,如若发现接盘垃圾股事件,公司必定将相关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近20个交易日日平均成交额在5亿以上的上市公司,仅有300余家,占比不足10%。
今年4月,一篇名为《你们才30亿市值,我们接待不了》的文章引发金融圈强烈关注,内容显示一家上市公司在约路演的时候,机构却因为公司市值太小,不予以接待。机构给出的理由是:“30亿市值没有交易量,甚至都不是未来卖不卖得掉的问题,而是除了大宗交易,二级市场上根本买不到量,交易量低的时候,一天可能只有不到千万人民币的交易量。”
近年来,A股市场“二八分化”迹象显著,此次叶飞爆料一事后,部分证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预计将加强风控及合规强度,而限制投资标的市值大小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事件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或将加速小市值企业边缘化。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新“国九条”,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真正的市值管理不是贬义词,是指企业采取合法合规的经营方式和科学手段,使公司股票价格最大程度反映企业价值,并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从专家意见、媒体报道和舆论反馈来看,目前小市值民营企业对于机构调研抱有较大热情,对市值管理需求的迫切性较高。一方面,民企融资成本高,获得的信用资源少,而市值管理对于股权质押和定增融资影响极大;另一方面,如果股价波动较大或持续下跌,还会导致股权质押和流动性危机的发生。随着注册制推进,A股已有超4300家企业,对于市值小的民营企业而言,市值管理需求客观存在,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如何正确引导上市公司开展合法合规有效的市值管理工作,保护投资者利益,是保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怒 [怒]](http://gbfek.dfcfw.com/face/emot_default_28x28/emot6.png)
![笑哭 [笑哭]](http://gbfek.dfcfw.com/face/emot_default_28x28/emot39.png)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