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银行结构性存款激增2.66万亿 牌照化管理发威
2019年02月11日 01:31
作者:刘筱攸 马传茂
来源:证券时报
2人评论
东方财富APP
Scan me!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Scan me!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全新妙想投研助理,立即体验

  被称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内“保本理财替代品”的结构性存款,在2018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央行最新一期的金融统计数据,勾勒出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全貌:去年全年激增2.66万亿;余额在8月末突破十万亿大关后,又走出了向下的抛物线,于2018年末定格在9.617万亿元的水平;受牌照化管理的影响,不少中小行下半年停发结构性存款,自8月后达到顶峰后,中小行的结构性存款余额此后连续四个月萎缩,共计萎缩4623.34亿元。

  去年激增2.66万亿

  截至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9.62万亿元,较2017年末的6.96万亿元增长了2.66万亿元,增幅38.27%。

  “结构性”是指将资金分为“低风险低收益”与“高风险高收益”两部分。其中,“低风险低收益”部分主要和普通存款一样,挂靠在银行信贷或固收类低风险产品上,确保本金安全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部分则投资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高收益产品,通过一定条件的设置,确保产品拥有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按照性质划分,上述9.62万亿元的结构性存款,分为个人结构性存款和企业结构性存款:个人结构性存款共计4.28万亿元,占比44.5%;企业结构性存款共计5.34万亿元,占比55.5%。

  按照发行主体来分,大型银行共发行3.32万亿元,中小型银行共发行6.3万亿元。

  按规律来说,大型银行更爱发行个人结构性存款,个人结构性存款余额是企业端的近两倍;而中小行更爱发行企业结构性存款,企业端余额是个人端的近两倍。

  8月后跌去逾4000亿

  2018年的8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曾一度站上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018万亿元。其中,零售端结构性存款余额4.196万亿元,占比41.89%;企业端结构性存款余额5.822万亿元,占比58.11%。

  不过,中小银行的企业结构性存款在去年8月达到4.61万亿元顶峰后一路减少,到年底变为4.18万亿元,跌去了4336.06亿元;个人结构性存款延续同样缩减的曲线,自去年8月的2.15万亿元,连续3个月下滑,到年末翘尾至2.12万亿元,共计减少287.28亿元。两者相加,中小行2018年末结构性存款余额较8月共计减少4623.34亿元。

  与中小行的企业端、个人端结构性存款“双降”不同,大行则呈现“一增一降”走势:其个人结构性存款在去年12月末达到最高峰,为2.16万亿元,较8月末增加1131亿元;企业结构性存款则出现萎缩,年末余额为1.16万亿元,较8月末减少523亿元。

  增减相抵,最终2018年末的结构性存款余额,较最高峰的8月末减少4015.63亿元。

  牌照化管理发威

  “数据的减少是不是因为监管的原因,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确实存在牌照化管理这个情况,银行必须要有衍生品交易资质,才可以发行结构性存款。”一位农商行资管部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说,“大多数农商行是不具有这个资质的,我们银行是少数有资质的银行,所以现在还能发。但以后会不会要求我们再去申请具体的衍生品交易资质,我们也不知道。综合类和具体类资格的经营范围是不同的。”

  另一位大型股份行资管部人士告诉记者:“要做结构性存款,至少要有衍生品交易资格,这样的话可以和中资机构做衍生品交易。如果涉及与外资银行做交易,还需要同时具有外汇交易资格。”

  事实上,理财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发行投资衍生产品的理财产品的,应当具有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开展理财业务涉及外汇业务的,应当具有开办相应外汇业务的资格。

  “针对不同挂钩标的和期限的结构性存款定价需要选择的不同的模型和参数,中小银行缺乏经验和人员配备,很难设计出真正结构化的存款产品。而衍生品交易资质问题较突出,部分中小银行不具备交易资格,通过委托大型银行进行衍生品投资来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这在一定程度容易导致风险的跨机构传染。”中信证券研究部明明债券研究团队曾撰文指出。

  此外,综合联讯证券、中泰证券、华泰证券、中信证券等多篇相关研报,结构性存款业务至少还存在销售发行管理不够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没有公告实际的衍生品交易情况和结果)、“假结构”等问题。

  对于结构性存款市场出现“假”结构,中信证券将其归结为两种方式:一是为衍生品工具设置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触发;二是将观察区间条件设置的较为宽松,缩小最低与最高收益的差距,表现出类似固定收益的“刚性兑付”情况。

  相关报道>>>

  理财产品屡见卖断货 银行却主推存款类产品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责任编辑:DF392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Scan me!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还可输入
清除
提交评论
郑重声明: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 最热 最早
2019-02-11 11:16:23
利好消息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2019-02-11 11:13:11
呵呵呵
置顶 删除 举报 评论 点赞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