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29日讯 设立资管子公司并申请公募牌照,近年已成为券商资管发展的共识。不过,据财联社观察,券商资管的公募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当前券商资管的公募管理规模为6439.16亿元,占全行业比重仍不到5%,且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未有券商资管子公司的公募牌照申请获批。
考虑到监管对金融机构高质量、差异化发展的导向,券商资管业内人士认为,找准机构定位、在细分赛道做出优势是公募牌照申请过程中的发展新共识。
券商资管公募规模增长缓慢,牌照审批亦放缓
截至11月末,据数据统计,券商资管子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为6439.16亿元,相比2023年末增长了8.95%。其中,非货币型基金规模为4931.38亿元,小幅增长了4.42%。增量主要来自债券型基金,非货基中债基有2704.94亿元,占比55%。
图:券商资管子公司最新公募管理规模
(资料来源:Wind数据,财联社整理)
有券商资管业内人士指出,券商资管子公司在申请公募牌照和开展公募业务时,需要具备较强的投资管理能力和合规风控能力。部分券商资管子公司的能力相对有限,这使得它们在公募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快速扩大规模。另外,券商资管子公司的公募产品在市场上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固收类产品方面。这导致投资者的选择范围有限,难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国信证券副总裁、国信资管董事长成飞近日在“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上表示,伴随行业转型升级,券商资管规模近年来不断压降,资管业务收入呈现下行趋势,各家证券公司也在积极申请公募资管牌照,以期分享公募市场高速发展的红利。但是,若扣除参公大集合产品,券商资管的公募管理规模仅有约6000亿元,行业占比不到5%,转型公募业务的进展并非预想中那么顺利。
目前,共有30家证券公司成立了券商资产管理子公司,其中11家已获批公募基金牌照,分别是:东证资管、山证(上海)资管、浙商证券资管、渤海汇金证券资管、财通证券资管、长江证券(上海)资管、华泰证券(上海)资管、中泰证券(上海)资管、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管、招商证券资管、兴证证券资管。
事实上,在2023年11月9日兴证证券资管获批公募业务资格后,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未有券商资管子公司的公募牌照申请获批。当前,有广发证券资管(广东)、上海光大证券资管、安信证券资管、国金证券资管等4家券商资管子公司的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仍在审批进程中。
11月27日,安信资管正式更名为“国投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公司称“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不遗余力地进行主动管理转型,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安信资管于去年7月递交公募管理人资格的申请材料,今年3月,证监会对安信资管申请公募业务资格首次给予反馈,也是券商资管子公司公募牌照的年内唯一动态。
券商资管应找准定位,多元、差异发展成新共识
尽管券商设立资管子公司并申请公募牌照的趋势依旧,但面对行业增长缓慢、牌照审批趋严的情况,券商资管在公募业务方面的战略是否有所改变?
太平洋证券总裁助理兼资管部总经理吴盛生向财联社表示,作为券商资管业务,当前依然希望能拿到公募牌照,拓宽业务范围。不过,从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和监管角度看,券商资管公募牌照的准入正在趋严、节奏正在放缓。目前持有公募牌照的机构接近160家,仅49家管理非货币基金的规模超过1000亿,公募行业亟需提高机构质量而不是增加机构数量。
“不只是公募牌照申请,银行理财公司的资格申请也是类似情况。”吴盛生进一步指出,国家对金融机构改革的导向是分类、分层管理,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做精做细。
上述资管业内人士则认为,尽管审批速度放缓,但监管对券商资管公募业务的支持态度并未根本改变,审慎审批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
成飞表示,券商资管应当回归初心,将发展思路落回到“为客户挣钱”上来。同时,“海外资管机构可以百花齐放,国内资管机构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成飞表示,中国资管市场前景广阔,各类资管机构只要找对发展方向,都可以脱颖而出。
吴盛生则相信,坚持以提升投研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客户利益优先为基本职业道德,以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职业荣耀,找准机构定位,从客群的需求出发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在细分赛道做出优势。经过长期积累,获取公募牌照是水到渠成的。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当管理规模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业务多元化发展成为券商资管的新共识,在传统的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之外,FOF、REITs,乃至QDII、ETF等产品类型,都吸引了不少公司卡位布局。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