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我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提交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报告指出,202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1809万人、占比14.24%,65岁以上人口1266万人、占比9.96%,属于老龄化社会。
《报告》指出,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夯实基本保障、优化服务供给、培育产业链条、发展银发经济,逐步拓展多元化新业态,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全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约2.15万个,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膳食供应、护理保健等服务。全省养老机构共有1651家、有床位21.12万张。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540家,较2023年增长28%。逐步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共有386家综合医院、18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深化跨境养老服务合作,经香港方面认证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养老机构共有11家,全省养老机构入住的港澳籍老年人约700人。
《报告》指出,广东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进程快,高龄化、少子化、家庭规模小型化日趋明显,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当前,广东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仍有短板,机构养老服务仍有待优化。
不少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等协议。家庭病床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老年人及其家庭支出较大,现行补贴标准较低,普及率不高。目前全省建成家庭病床2.3万张,广州、深圳、佛山占93.5%,分布不均衡。此外,安宁疗护服务仍待推进。养老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不多,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是按照项目或者病种付费,未能覆盖安宁疗护服务。安宁疗护服务技术规范、收费标准等还不健全,质量管控还不够到位。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广东养老机构入住失能老年人约8.2万人,按照养老护理员与老年人配比要求,仍有缺口。部分养老机构出于运营成本的考虑,没有按规定比例配备养老护理员。养老护理员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目前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中,仅一半持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报告》建议,创新财政支持政策,探索通过超长期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融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推进社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减少老年人因跌倒等情况造成或者加重失能。稳妥推进安宁疗护服务,探索推广深圳市生前预嘱等实践做法。
同时,推动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加强与国家医保局沟通,争取逐步扩大广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加强对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加快智慧养老技术研发应用,推动照护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产品的研发应用,弥补照护人员缺口,提升照护服务效率。
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做法,加大对“乐龄科技”的支持力度,培育养老科技产品市场。发挥“大湾区”优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在养老服务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标准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