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泾新凯大居居民吴光渭看来,自2016年从市中心动迁到泗泾以来,周边生活环境配套设施每年都有肉眼可见的变化。“刚住到泗泾新凯大居时,周边缺乏公共配套,连买东西都要转乘公交车去买,十分不便。”吴光渭说,眼看着新的医院、公园拔地而起,有了老年活动中心和体育场,最近连老年食堂都开了,由衷感到幸福和踏实。
城市面貌焕新背后,是泗泾镇持续聚焦市政、教育、卫生、文化、商业、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公共配套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感受度。
泗泾镇党委书记杨洪彬表示,泗泾镇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深化“镇管社区”的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难题,持续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能力。
泗泾镇新凯社区是上海市最早一批六个大居中最先建成入住的社区和首批建成的基本管理单元,有常住居民8万余人,具有人口密度大、老年弱势群体多、居民服务需求多元化等特点。
新凯社区建成入住之初,面对巨大的社区服务和管理难题,泗泾镇党委率先在全区实行“镇管社区”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于2013年设立新凯社区“两委一中心”,形成以党组织的领导为核心、以社区自治为基础、以社区共治为方向的管理模式,并下放“三权”(即财权、执法权和议事权),全面增强社区党委的“轴心”作用和基层居委会的自治能力。经过十余年不断探索深化和实践,新凯社区党委有效整合辖区内16个居民区党组织力量,提升社区治理统筹力和服务力。
以泗滨绿地和周边滨江步道为例。项目最初只是泗泾塘周边的防汛堤岸,后来新凯社区党委通过“真倾听、快处置、重回访”的“红色议事厅”平台获悉群众对于休闲步道需求后,按照“居民区圆桌会、大社区民情议事会、镇党委社区联席会”三级联动工作法,将意见反馈到泗泾镇以及松江区水务局。最终,泗泾镇在最初的“防汛堤岸”方案上进行优化,打造高品质的滨江步道。
“泗泾滨江步道几年里根据群众的建议不断改进升级,眼下二期工程也即将竣工。”泗泾镇副镇长张周告诉记者,原本的闲置用地焕新为新凯居民“家门口”的城市风景带。
目前,该工作法已更新至3.0版,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通过社区党委牵头,多部门联动、多力量参与,做到向前一步解难题,使得工作触角深入居民群众,民情难题的传导通道更加顺畅,在一线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
比如,新凯社区在收集群众意见后,在16个小区设置集中晾晒点、在15个小区开展垃圾桶撤桶改建休闲椅、在12个小区内修建便民步道等,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
新凯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网格议事点积极收集居民意见建议,通过网格员的日常走访发现问题,结合现场会、楼组会、线上会等形式,协调解决网格内各类矛盾纠纷,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以“易事马上办,难事进厅议”为原则,形成与居民区议事厅的有效联动,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居委”。
除了关心大居里中老年居民需求,泗泾镇还回应青年居民群体对于体育健身、亲子活动等关切,对社区篮球场进行改造——原先简单的水泥地铺上了更适合运动的专用材料,全新的配色让篮球场的“颜值”大大提升。篮球场附近整体改造后,也是小朋友们的一方新天地,玩滑板、放风筝,享受快乐时光。
“眼下篮球场供不应求,只能通过二维码预约,还吸引来不少外籍居民前来打球。”新凯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助老服务、关爱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及青年议事等方面,着力在“家门口”做好群众服务工作,有效地解决和回应新时期群众的急难愁、需盼求。
眼下,泗泾镇“泗民坊”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颇受群众欢迎。中心在松江率先形成“网格+居民区”的阵地网络,针对动迁居民、青年白领、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特别是新兴领域党员群体,实现服务全覆盖。
党群服务中心启动当日,社区食堂同步启用。中心可同时容纳约350人用餐,还可承接婚宴、年会等活动,非用餐时间则可以用作“百姓大舞台”,运用辖区资源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泗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党群服务圈”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双圈”融合,党群服务中心按照党群阵地实现公共服务“一步之遥”、重点群体“一体规划”、文化生活“一应俱全”的工作目标,主动融合政务、文体等条线阵地,引入一网通办、自助办税、24小时求职等终端,满足不同人群需要。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